论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08-11-09 10:53:48)
标签:
杂谈 |
论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姓名:李波
摘要: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命支持系统,无论人类付出多么昂贵的代价,也无法复制出像地球一样的第二个绿色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愿屈服于自然,企图要让环境适应人类的需要。结果遭到自然的严厉惩罚,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实,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并不相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同时又有利于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人类应正确的认识科技与环境的关系,使之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环境;人类关系。
前言:从古埃及文明到欧洲的文艺复兴,从印刷术到神州七号飞船的成功升天,从原始的部落群居到如今的地球村,无一不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当我们迈进现代文明的同时,还应该看到付出的代价——自然环境。
正文:现代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科学技术包含两层含义:科学和技术。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武器。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5次伟大的革命,当代科技研究的发展预示,21世纪将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主导学科,以聚变反应堆为最终能源,以纳米技术为核心,开发新材料设计技术,像宇宙空间和海洋进军,开拓人类生村和发展的新领域,他将引起21世纪的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人类将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纪元。然而,当人们正沉醉于伟大成就的时候,地球发怒了:沙尘暴越来越严重,旱灾、洪灾频繁发生,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大幅度升高,人类耐以生存的伙伴—各种动植物的灭绝………。这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沉的反思。
科学技术的进步,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上。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这里包含一切生命体生存、发展、繁殖所必需的种种优越条件:新鲜而洁净的空气质量、丰富的永源、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气候以及其他各种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和其它生命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科学技术提供生存的空问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通过人类活动不断地改变环境的供应能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次表现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上。人类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和自然环境共同演变与发展,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处于萌芽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其落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只能处于被动的适应状态,对自然界的改造力量很微弱,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正确,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地球中心论到太阳中心论,从蒸汽机的发明到天文望远镜的制造,无一不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人类从开垦荒地、采伐森林、兴修水利,到开采矿藏、兴建城市、发展工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现在人类的足迹上及太空,下至海洋,可以说是无处不有.这是科学技术推动表现。然而,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因此,科技越进步,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就越大。
此外,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自然环境直接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离开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无从谈起。其次,环境间接的通过人类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为了发展利用环境越多,它对人类的反作用也越大,于是在人类改造环境的同时,人类的生活环境随之发生了变化.环境问题就是这种反作用引起的必然后果。当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物质日益增多, 抛向自然环境的废弃物与日俱增.一旦达到大自然无法容忍的程度时,大自然在漫长岁月里建立的平衡就遭到了破坏,这就是近1oo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根本原因。当人类的发展活动与环境承载量相一致时,环境则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即良性发展:当人类的发展活动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时,环境则会日益恶化,因此而造成了环境问题。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与文明的发展,伴随着空气污染,资源短缺,森林减少,土地流失,沙漠不断蔓延,河流湖泊的严重污染,大量物种灭绝。据统计,全球每年排放进入大气层的气体,CO2为58亿吨,CO为2.1亿吨,SO2为1.5亿吨,排放有害金属铝200吨,超出自然背景值的20—300倍,SO2的排放,诱发酸雨的频度在增加,面积在扩大,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全球有大约6.25亿人生活在空气污染的城市中,工业化的进程也直接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如“八大公害事件”。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严重的环境问题来看,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长期以来,人类只顾为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近期的利益而向环境索取,而导致环境的恶化,这些都对科学技术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人类用更科学的方法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需要用更先进的技术去防患于未然,更早的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萌芽,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人类和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捧放于地理环境之中;比如深海石油的索取,就需要我们对海洋的探索,掌握其活动的规律,才能更快、更便捷的获得人类需要的能源。随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分离、提取等,这就需要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不在乎科学技术的存在,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人类与环境之间、与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两者对立,即人类的科学实践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环境题就会随之发生。
两者统一,即科学实践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科学实践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甩、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科学实践没有界限,科学实践也不可能无止境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永远不加限制地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科学实践的,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
科学技术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当人类刚从动物分化出来,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已处于初级的状态。早期科学实践如取火、制衣、穴居等。然而,人类因其活动能力有限,只能以生活活动和自己的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人类科学实践同环境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人们的努力目标仅足适应环境、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变环境。
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类开始懂得改变环境学会了农耕、养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量的增加,特别是进入了农业文明代.人们将大片的荒山、草地辟为良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保证。然而,在其科学实践发展的背后,与环境的矛盾却显得突出起来。由于不节制地毁垦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毁灭招致荒漠的扩张,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盐化的形成。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荣一时的巴比伦文明古国变为一片沙荒,也使玛雅人经受不住干旱、洪水、风沙的侵袭,而不得不丢弃自己亲手创造的文明,离开了故乡,……这就是早期的环境问题。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引起警觉,并未认识到这是环境的报复。当时。生产力尚不发达,对环境的破坏尚不明显,环境问题尚未达到危及人类生存的地步,故人类仍是我行我素,用已掌握的技术去改变环境,企图让环境适应人类的发展。到了现代工业时代,情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的数量、生活范围和规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胜天 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头脑,科学实践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环境的结构组成、物质循环的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问题随之明朗起来,现代工业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投入环境之中,并随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又把废气、废水废渣捧放出来,其中许多废弃物难以处理、同化,使之对人体及生物造成难以忍受的危害。随着这些有害废弃物的不断累加,造成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恶化,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现代工业还带来了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农业现代化也派生出来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当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剧增、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些都是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
结论: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自然环境是人类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真确的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朝向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服务。
参考文献:《走进科学与技术》
《自然辩证法新编》
版社
年8月第20期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综合版 J u I . 2 0 0 5 第2 5 卷第4期
旬刊( 总第2 4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