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饺子、汤圆、小面
(2015-06-30 22:10:46)
标签:
美食 |
分类: 美食体验 |
端午节那天下了一整天雨,我只好陪妈妈在家回顾《舌尖上的中国
很喜欢第二集的内容------主食的故事。画面上看到的全是离我们很近的食物:粽子,汤圆,饺子,看得人馋涎欲滴,这些经常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主食,在顶尖摄影师的镜头下突然间有了生命、有了故事,每一种食物的展示都会勾起我许多儿时(也包括成年以后)的记忆~~~~
端午的粽子让我想到二三十年前妈妈手里翻飞舞动的青青粽叶和白晶晶的糯米,那时候都是包清水粽,从妈妈开始准备粽叶,糯米,到亲眼看着她一个一个包好,再到粽子端上饭桌,那个过程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有太多的渴望和喜悦,妈妈包的粽子没有猪油,没有豆沙,更没有瘦肉,只有纯粹的糯米,煮熟之后晶亮白润,粽香扑鼻,蘸一点点白糖吃下去,瞬间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孩纸。。。
饺子呢,原本跟我这个南方人没多大关系,但我家以前有个习惯,上车饺子下车面,也就是说,每次我带着老公和儿子回重庆,一到家,我哥哥或者妈妈都会下一碗有青菜点缀的,香喷喷红艳艳的小面给我们吃。而离开重庆的前一天晚上,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一顿我哥哥包的饺子,我对普通的饺子并无太多期待,毕竟重庆的美食太丰富了,饺子在这个美食之都显得并不突出,但我哥哥做的饺子就是好吃啊,尤其是调料,特别丰富特别有吸引力,除了一般的生抽、醋、姜、葱、油辣子,他还会加入炒熟了的花生、黄豆以及芝麻颗粒,香气逼人,每次都让我老公和儿子胃口大开,吃得不想放筷子,直到上了火车,还在那里细细回味。
汤圆带给我的回忆就更多了,小时候家里穷,只有过年才能吃汤圆,每当春节临近,我早早就开始盼望哥哥们快点磨汤圆,那时候没有现成的汤圆粉,都是自己亲手磨,先要泡糯米,然后用很重的石磨把泡软的糯米一点点的磨成米浆,再把米浆吊干,整个过程通常需要两三天,我有两个哥哥,他们力气大,一般负责推磨,我呢,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孩子,要么悠闲地围观,叽叽喳喳的跟哥哥们说话,要么就拿个小勺子一勺一勺的往石磨里送糯米,妈妈呢,则在厨房忙着用芝麻花生黄豆面做汤圆馅儿,妈妈做的汤圆馅口感非常符合我的要求,既不太甜,又不太油腻,这种汤圆馅即便不拿来包汤圆,光是冲白开水喝那味道和营养也是极好的,我当年可没少偷吃
。。。基本上,从我哥哥开始泡糯米以及妈妈开始做汤圆馅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自动开启始过年模式了,当然,对于酷爱吃糯食的我来说,春节最让我盼望的,永远都是初一早上那碗热气腾腾汤圆~~~~
看来我真的是一个吃货,但又不仅仅是一个吃货,因为美食在我眼里从来都不是单纯的食物,它们是一段又一段温暖岁月的记忆~~~
端午节写的,今天才贴上来,最近新浪老抽风,完全不让人发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