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认识电影》读后感---舞台剧与电影的区别
(2013-08-04 14:15: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影视笔记 |
《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
读了这本书,我对电影的认识更全面,也更深入了,虽然因为翻译不好的缘故,我读起来很痛苦,但总的来说,受益匪浅,非常值得一看。
我对这本书最感兴趣的一部分是阐述关于舞台剧和电影区别的那几章文字,很受启发,因为我知道言小白一直很推崇舞台剧,也有心想学习舞台剧,而他跟台湾舞台剧大师李国修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直接的结果就是表演有那么一点点向夸张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不太喜欢的,但我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只是很朴素地认为舞台剧跟电影最大的差别就是:它们一个直接面对观众,一个直接面对镜头,演员跟观众的距离不同,所以表演方式当然应该有区别。
《认识电影》很详尽地剖析了这个问题,读完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舞台剧与电影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区别又是如此分明!
舞台表演和电影表演的区别
一,
二,表演要求不同,对舞台演员的基本要求是让观众看得清楚听得清楚。理想的舞台演员必须具有可以变化和受过训练的嗓音。
三,
四,
五,
六,
七, 电影演员对嗓音要求不高,因为音量是由电子设备控制的。有些电影演员之所以迷人,受观众喜爱,正是因为他们的声音不落俗套,由于电影中的表演并不那么依靠嗓音的灵活性,所以许多演员尽管嗓音毫无表情,但还是取得了成功。
八,甚至电影院的音质也可以用机器来控制,音乐和音响效果就能完全改变对白的含义,同样,对电影演员的形体要求也不同于对舞台演员的要求。电影演员不必身材高大,哪怕他是主要角色,只要画面中没有别人和他的身高形成对比,他的导演们就能避免表现他的全身,只拍腰部以上,仰拍镜头也可以使他看上去高一点。电影演员的相貌特征不必突出,只要富于表情就行,尤其是眼睛和嘴巴。电影演员也不必貌美诱人,演员的手脚不灵活在电影里不一定是不利的条件。导演可以通过少用全景镜头和在演员移动位置以后再拍摄的办法来解决,复杂的动作可以用替身演员来冒充。
九,由于镜头是电影中的基本构成单位,所以演员不必表演很长时间,甚至现实主义的电影也是如此,一个镜头也就是两三分钟,在镜头分得很细的影片中,一个镜头可能持续不到一秒钟,简直不能说演员是在表演,他们不过是在做他们自己。
十,在电影中,演员必须思考,思想应挂在脸上,其余一切由媒介客观地加以完成。舞台上的表演需要夸张,电影中的表演则需要内心生活~~~
十一,一部影片的拍摄程序是由经济上的宽裕程度来决定的,因此,拍摄不同场景的程序从艺术上来说并不总是合乎逻辑的,一位演员可能要先表演高潮场面,然后才是显示低潮的镜头。因此,电影演员不必像舞台演员那样在感情上投入,但是,电影演员必须能够高度集中精力,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自己的情感方向,爱与恨,喜与悲,经常瞬间转换。
十二,在大部分时间里,电影演员必须看上去很自然,好像根本不是在表演。亨利方达说,你像现实生活中那样就行,当然,电影演员几乎总要听命于后来把不同镜头组合连贯起来的导演,有些导演哄骗演员做某种表演,实际要求的却是另一种效果。
十三,由于电影表演由一个个镜头组合而成的,它们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和极小的空间内完成,所以电影演员不需要很长的排练时间去熟悉其他演员、布景、或者服装。许多导演把排练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这样演员就会更富于即兴演出时那种新鲜和惊奇感。
十四,电影演员不像舞台演员,不必与其他演员建立亲密的关系,有时他们在来到拍摄现场之前甚至没有见过面,演员们有时到现场还不知道他们的台词。补救的办法是请一位提词员,或者把台词写在画面外演员能看到的黑板上。
十五,电影演员甚至要在几十名技术人员的眼皮下表演最亲密的场面。虽然灯光热得使人无法忍受,拍摄的间歇还得重新化妆,但他们必须显得从容自在,由于摄影机会产生变形,所以演员在某些场面中的表演不得不违反自然,而演员的表演到最后却是有许多是扔在剪辑室的地板上的。
总之,由于电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连贯,这使得演员几乎完全掌握在导演的手心里。
所以,舞台剧,演员是主导,而电影,导演才是灵魂,一个故事,用电影手段讲出来,最后效果怎样完全取决于导演,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同样一个故事,你能讲好也能讲糟,有人能把一个故事说得娓娓动听,也有人能把它讲得无比沉闷,就看讲故事的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