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节高一英语复习课教学中心灵的洗礼1

(2008-10-14 00:17:1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案例

基于口语、写作整合的高中英语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一节高一英语复习课教学中心灵的洗礼

摘要:《新课程标准》把情感列为教学目标之一,强调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指出,传统英语教学没有充分认识到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忽视英语教学的德育教育。在家长开放日,家长走进了课堂听课,笔者作为高一(1)班的班主任和英语老师,教学进度是人教版高一下册unit17 Great women(伟大的女性)的复习课。笔者将口语和写作进行了整合,通过口语积累了素材之后,每个学生都写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课后让学生写了课堂感受,并对部分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在体验到参与课堂的快乐的同时,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这节课在教材整合,寓“感恩”和“孝道文化”于培养英语语言知识技能方面进行了一次尝试。

关键词口语;写作;整合;德育;教学案例                                     

一、    前言

很少有人会将德育渗透和英语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其实高中英语教学内容本身不失德育教育素材的精彩。如何能将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教育不搞空洞的说教不以德育渗透冲谈语言教学,如何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来进行德育渗透,以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灵,不失英语课特色,并能有机地将授知与育德结合起来?基于对《新课程标准》认识中生成的理念,笔者整合了教材,设计和实际操作了一个基于口语、写作整合的高中英语德育渗透教学案例,特呈托与下,以求能与同仁商榷。

本节课围绕“伟大的女性”这个话题,创设了接近真实的情景,抓住家长走进课堂这个教育契机,用本单元学习过的语言知识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谈论母亲,在学生谈论中教师因势利导,将主题引向“感恩”和“孝道文化”,并限时让学生以The Greatest Women---My Mother(最伟大的女性我的妈妈)”为题目进行写作训练,在作业环节,让学生把课堂中写的作文用双语的形式整齐地誊写在纸上,作为送给父母家长开放日的礼物。从礼物质量来看,学生们都写出了超出自己平时水平的英语作文;从学生的课后感受看,在这种互动课堂中,他们在体验到参与课堂、享受成功的快乐的同时,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从家长在礼物上的留言看,学生和家长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灵沟通,家长感受到了孩子们感恩的心,体会到了孩子长大的快乐,表达了对课堂改革的赞赏和对老师的感谢。

二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一册(下)第17单元,本单元以Great women(伟大的女性)为话题,旨在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著名妇女和她们的成功事迹,学会描述别人的职业、性格 、外貌等方面的情况,能给自己仰慕的人写信。

学习者分析

这节课的学习者是高一(1)班52名学生,该班是学校的实验班,学生学习情况较好,但是存在自我意识太强不理解人尤其是跟家长耍性子等缺憾。
 教学目标

1 目标语言:掌握本单元对人物描写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2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用地道的英语讨论、描述自己熟悉的人,培养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3 学能目标:能从本单元两篇文章中学会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限时写出关于自己母亲的100—120字左右的书面表达。

4 德育目标: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真正触摸到了英语人性化的一面,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用英语去诠释“感恩”和“孝道文化”。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传统的“满堂灌”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没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语言实践的机会。我国著名外语课程改革者钟启泉指出:“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没有体现出语言的实践性特征,另一方面只侧重学生的认知活动重知识的积累,轻视情意的发展,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全面的。”[1]

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使学生长期处于死记硬背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学生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而且强调在英语教学中尊重、理解学生;强调利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强调通过情感教育来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及和谐发展。关注的是模拟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情景,而不是教师控制的、机械的交际活动。[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