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密“白银时代”

(2017-03-14 20:08:15)
标签:

钱币学

银锭

分类: 求不妄

解密“白银时代”

中国经历过辉煌的“白银时代”——在一千多年的悠长历史中,白银充当着货币,后来还成为本位货币。今天,白银虽已退出货币舞台,但影响仍然巨大:布满街头的“银行”、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元”,都是白银时代留下的烙印。

白银货币拥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和影响,并不等于人们对它的认识有多么深刻。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大多数人对白银的了解和理解还非常表面化,包括专门研究货币史的学者在内。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能得到很好解答,如中国使用白银货币始于何时?大量白银是从哪里来的?长期沿用的银锭是如何制造的?等等。这些白银货币史上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明确答案。

2016年,一部新书的出版,让情况发生根本改观。

在近代使用从西方传入的银元之前,中国的白银属于称量货币,铸成具有一定形制的银锭,便于计量和流通。银锭既是古代白银货币实物的遗存,又体现了白银货币的基本制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一书,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解密了中国的“白银时代”。

这本书的三位作者,周卫荣、杨君和黄维,都来自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是钱币史和货币史研究的学术重镇,多年来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很多都是“开先河”与“集大成”的作品。周卫荣长期倡导运用“三重证据法”来研究钱币学,即在王国维提出的纸上材料和出土材料之外,再使用现代技术进行科学分析和模拟实验。他系统运用这些方法,对中国古代的铜钱成分、铸造工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许多开创性的结果。银锭研究是周卫荣带领团队在中国古代钱币的另一重要门类——白银货币研究方面,对“三重证据法”的又一次实践。

《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分中国古代白银货币概况、中国古代银锭的金属成分、中国古代银锭的铸造工艺、中国古代银锭的科学保护、古代银锭的科学鉴定五章,另有绪论和附录。读完全书可以发现,文献、实物和实验等多重证据得到充分运用,既各有分工,又互相配合,贯穿了研究全过程,使结果扎实可信。兹就其重要问题,试举数例。

白银在中国从何时起开始充当货币,可以说是白银货币史的首要问题。对此,过去的普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银贝、银铲,汉武帝时又铸造过“白金三品”,它们都属于白银货币。也就是说中国用银的历史早至先秦。除这些出土实物外,人们还认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所记楚国“三钱之府”,其中一钱即为白银。对此,我曾写过《论三钱之府》一文,指出楚国的“三钱”是三种税,并非货币,当然也不会是银币,上述说法是对《史记》文字的误读。

由于种种局限,传统考据只能部分解决由文献记载引出的问题,而早期白银研究除了涉及文献,还涉及各种白银实物,这就需要包括科学实验在内的系统性研究。《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研究认为,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白银用途主要还局限于用作王公贵族的饰品和少量器具,而且数量较少,缺乏必要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先秦铸成的银贝、银铲无法分割使用,难以实现货币功能,此后长时期内也无白银用作货币的记载。至于汉代的“白金三品”,史书中说“又造银锡为白金”,从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来研判,银、锡难以相融,古人不可能铸造出银锡合金的货币,所谓“白金”很可能是铅。种种证据表明,无论是先秦还是汉代,白银都还未能成为货币。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此书作者提出,中国白银货币化历程是从唐代开始的,而且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产物。唐代外贸兴盛,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均使用银币,外国商人携带大量白银来华贸易,最后使唐朝人接受了白银货币。随着后来对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白银输入中国,白银的货币地位也越来越巩固,到明晚期,终于成为中国的本位货币。

作为高价值的称量货币,古人在使用白银时非常注重成色,“纹银”即表面带有细密丝纹的银锭,成为高成色白银的代名词。那么,银锭的丝纹是怎么来的,它与银的成色有何关联?《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为此做了大量模拟实验工作,得出的结论是,丝纹形成与银料纯度和浇注温度有关。在纯度方面,纯银液浇筑出的银锭,丝纹均匀分布,纹路明显而连贯;含铜量2%-5%的银锭,可见丝纹出现;含铜量5%的银锭,丝纹不突出;含铜量超过8%,就看不到明显的丝纹了。这说明古人早就掌握了银锭丝纹与成色的关系。在这项研究中,金属成分分析和模拟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意味着研究者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这两句诗移赠给本书的实验研究,可谓恰到好处。而这样的分析、实验在全书中占有一多半篇幅,让读者感悟到书名突出“科学”二字的用意所在。

银锭是货币史和钱币学研究的对象,也是重要的收藏品。无论是博物馆还是收藏家,都面对藏品真伪鉴定问题。长期以来,对银锭的鉴定主要依靠眼力观察,缺少可以量化定性的客观依据。《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的一大贡献,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清楚了银锭鉴定中需要观察的一些重要特征,如蜂窝、滴珠、丝纹、包浆、铭文等的成因和特点,从而提出系统的可操作、可说明、可验证的鉴定方法,将银锭鉴定提升到科学鉴定的水平。

2016年10月,四川警方破获了张献忠沉船文物盗掘案。此前数年间,张献忠在岷江沉船中的银锭等文物遭到不法分子大肆盗掘,随即流入文物市场。然后有古玩商人仿制赝品,与真银锭一起出售,一时间赝品水坑银锭充斥钱币拍卖会,给收藏者带来极大困扰。为此,《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专设“水坑银锭辨伪”一节,从外观锈蚀状态、锈蚀层、文字、成色、铸造及形制特征等方面提出真伪标准,配以大量图片,进行真伪辨别,使这部严肃的学术研究著作,又化身为通俗的指导实践的教材。

概括起来,《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白银货币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分析探讨了古代银锭的合金成分和铸造工艺,通过模拟实验与传世银锭实物对比研究,详细论述了银锭外观特征与成色、与铸造工艺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古代银锭的真伪判断上,有效解决了目前高仿银锭的科学鉴定问题。近几十年,钱币研究引入现代科学方法,逐渐从传统金石学的一个小分支,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拥有了解答历史难题、反哺其他学科的能力。从这部充满创见的《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钱币学研究的最前沿和新高度。

文/艾俊川  刊于2017年1月6日《金融时报》

解密“白银时代”
PS 《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于近日新出全彩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龚怡的生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