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U先生:关于元套印本《金刚经注》

(2011-07-06 08:54:51)
标签:

yu

金刚经注

朱墨套印本

无闻和尚

套印

中国印刷史

中华再造善本

分类: 留爪痕

且案:博友yu先生前些日子在《续观风望气:元朱墨套印本<金刚经注>》中几次留言指正,说明我引用的“中华再造善本”本《金刚经注》的版面图像有误,所引为论据的种种貌似雕版套印证据的朱墨叠压、重复刷印现象,多系现代印刷时造成的,而非其底本1970年代台湾影印本所有。 Yu先生随后又撰为长文,用两本图片对比,清楚地说明了“再造善本”影印本存在的不忠实于原书的种种问题。我读后十分惭愧,深深服膺yu先生作为资深版本学家,对鉴定材料运用和研究态度之严谨,对实物观察之认真细致。先生此文,不仅匡正我的错误,也给我再次上了课:鉴定版本一定要以实物为对象,以观察为依据。其余资料无论文字记载还是图片影像,在未经与实物观察对比之前,均应谨慎对待。

 

除了对yu先生的指导表示感谢外,今将先生文章发在这里。一则展现先生的研究成果,二则也为我的无知妄论“消毒”。版权归yu先生所有,若需引用,请征得yu先生同意。谢谢。

 

艾先生,您好!

日前到上海看书,晚上无事,无意在网上读到您的文章,立即勾起我第一次看善本再造本《金刚经》的极为不满的回忆。按捺不住的发了一则帖子。我本以为事关版本鉴定,没人会关注,不想您的“粉丝”还挺多,我不发图片、讲清楚来龙去脉大概不行。现把当时看两种影印的《金刚经》的印象,以及留下的图片中可以和您的文章中引用的图片比对的少数几帧发给您(我尚有一些图片和您的图片无法进行比对,就不发了),您一比对就可知两种影印本的区别。

当时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迹面前,我无法真正了解对台湾所藏的《金刚经》的真实套印效果,我相当恼火。于是我细细比较了两本,结论是善本再造本胡乱竄行影印是主要原因,其次,两本套印细节根本不同。不遵守原本版式竄行影印、套印位置不准、红黑颜色不一是不应在善本再造工程中发生的。其理由不用多说。用这种和原件相差甚远的影印件鉴定版本,结果可想而知。最后我放弃了用影印件鉴定《金刚经》的企图。

下面具体介绍我的意见(因为当时未留善本再造的书影,就借用您的吧):

  续观风望气:元朱墨套印《金刚经注》
    书影采自您的文章。台湾影印本未见有墨印文字在红色栏线下的,比较符合原本状况。因为据我所知,此本经卷的栏线均为手绘

续观风望气:元朱墨套印《金刚经注》

 

书影采自您的文章。注意左边一面只有四行大字,这和原本不符。为了将版面填满,善本再造本采用了四行、四行半、五行间有的排版方式,必然就将大字小字任意放大缩小。清注意左面大字要比右面的大一些。有大就有小。这样版面就乱了。此处的大小字压印的痕迹也未见于台湾影印本。

续观风望气:元朱墨套印《金刚经注》

 

书影采自您的文章。

 YU先生:关于元套印本《金刚经注》
    这是台湾影印本的局部。两相比较,可以略略看到两本影印质量的区别。

续观风望气:元朱墨套印《金刚经注》

 

书影采自您的文章。

YU先生:关于元套印本《金刚经注》
    这是台湾影印本的局部。

YU先生:关于元套印本《金刚经注》

书影采自您的文章。

YU先生:关于元套印本《金刚经注》

这是台湾影印本的局部。注意“生”、“想”、两个“布施”后的不同颜色的圈和印迹。如此之处非常之多。面对完全不同的细节,我们如何知晓原本的实际状况?

 

案:yu先生还传来其他台版书影,一并发在这里,供大家研究、欣赏。谢谢他的辛劳。

YU先生:关于元套印本《金刚经注》YU先生:关于元套印本《金刚经注》

YU先生:关于元套印本《金刚经注》YU先生:关于元套印本《金刚经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