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罕见的明人解经著作:《四书众解合纠》
标签:
四书众解合纠张自勋纲目续麟论语文化 |
分类: 图书府 |
《四书众解合纠》,张自勋著,只有论语六卷,卷一至三为上论,四至六为下论。按书名还应该有另三书,但我手头能查的目录都未著录此书,故无法得知它是残书,还是在抄本时代就已残缺,排印时只印了这一部分。
顾名思义,“众解合纠”就是把各家注解的错误统统纠正,口气大,遇到的困难也大。尊崇朱注已成功令,朱子的解说有没有错,要不要纠,敢不敢纠?这本书下的主要工夫,就是纠各家特别是朱子之谬的。所以说,这位张先生不仅是杠头,还是大杠头。
张自勋不是三家村的无名之辈,此书也非场屋之书。《四库总目提要》著录张自勋的著作三种:《纲目续麟》入史部编年类;《廿一史独断》入史部史评类存目;《卓庵心书》入子部儒家类存目。未著录此书。《纲目续麟》有四库全书本,《卓庵心书》有豫章丛书本,《廿一史独断》不知乾隆后是否有传本。《四书众解合纠》,大概只有这部道光十三年的排印本。而且流传不广,几大图书馆都未收藏,各家目录也未著录。或是家族排印,不出乡里。
明代的书,而且是有点名气的作者的书,至今未见著录流传的,恐怕不多了。
书前有道光十三年袁州府学(?)曹梦鹤序,其中说:
宜春张卓庵先生与其兄芑山先生生于前明圣道晦塞之时,退而著书,欲以昌明经训,扶持世道.时芑山有《大全辨》之作,而《四书合纠》一书,则卓庵会荟众说而为之者也。今观其书,取材于蒙、浅诸本,上下千古必衷于一是。大约欲自抒心得,即不能尽同乎章句集注,此即朱子所云“读书有疑有所见不容不立论”之说也。
且其大者,如“泰伯”章辨大王无剪商之志,“桓公”章辨召忽非匹夫之谅;其小者,如“为命”章辨郑之纪年非五十,“成人”章辨公绰之事见《左氏》,皆足以订众论之纷而补朱子之所未及。
他若论班爵则不从《周礼》,伐哙则不从《史记》,谅阴非心丧,言逊非避祸,诸如此类,皆灼然有所见,不因人而傅会,如于古出处名节之间,即晏子、蘧瑗辈为夫子所称许者,亦无恕辞,此则不拘拘说经而适与经教吻合,读其书者可以知先生之人品,非宾宾学子徒事呫毕者所可比也。
今芑山《大全辨》之书不可得而见,而此书抄本历二百年仅存,同里诸君子惧其散佚而付之剞劂,诚表章先贤之盛心,而斯文之所赖以不坠也。
从序言中可看出几个问题:
一,张自勋乃张自烈之弟。自烈有《四书大全辨》,《四库总目提要》入经部四书类存目,至道光时其书乡里已不存。自烈另有《正字通》,入小学类存目。
二,《提要》称自勋为南昌人,称自烈为宜春人(《四书大全辨》)又称其为南昌人(《正字通》)。此书卷端题宜春。宜春县属袁州府,二人籍里应以宜春为是。
三、此书为其里人所印。
四、从“伐哙”看是有《孟子》的,至少论及《孟子》。这要把六卷通读了才能确定。
刚摆渡出一篇文章,是讨论《纲目续麟》的,提要说:
明末张自勋的《纲目续麟》是第一部对《通鉴纲目》的全面订误之作,既承袭了《纲目》"以史明理"的著书主旨,又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纲目史书的特色.它冲破了对朱熹的迷信,表现出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质疑的心学特征;同时,它又注重以考据求义理,体现出向实证性史学发展的趋向。
《续麟》是第一部对《纲目》的全面订误之作,《合纠》会不会是第一部对《集注》的全面订误之作?至少要研究“冲破对朱熹的迷信”,这两部书合起来作用会大得多吧。所以我觉得它还是一本有用的书。
附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编年类《纲目续麟》提要(网上文献,未校对):
《纲目续麟》·二十卷、《校正凡例》·一卷、《附录》·一卷、《汇览》·三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张自勋撰。自勋,字卓菴,南昌人。是编成於崇祯癸未。首为《校正凡例》一卷,列朱子《凡例》与刘友益《书法凡例》,而各著所疑。次为《附录》一卷,备列朱子《论纲目手书》十二篇、及李方子《纲目后序》、王柏书《纲目大全后》、徐昭文《纲目考证序证》。《纲目》一书,非惟分注非朱子手定,即正纲亦多出赵师渊手,并证刘友益误以晚年未定之本为中年已定之本,遂不求端讯末,强辨诬真。其《续麟》二十卷,则案原书次第,摘列《纲目》及《考异》、《书法》、《发明》、《考证》之文,而一一辨正其是非。《汇览》三卷,则列增删正纲者三千六百四十馀字,增删分注者四百四十馀字。盖《汇览》为改正之本,而《续麟》则《发明》改正之所以然。分注之文,《汇览》仅改其年号、君名、谥号之类,而其他所当改者,以其文太繁,则散见於《续麟》中。盖二书详略互见,相辅为用者也。
其宗方孝孺之论,不以统予秦、晋、隋,未免儒生胶固之见。然其他参互比校,每能推其致误之所以然。如唐以前太子即位皆书名,至唐独不书名,刘友益曲为之说,自勋则以为太子即位,前史皆书名,至《唐书本纪》独不书名,《纲目》不过误从史文,不必强为穿凿。又如汉景帝中元年十二月晦日食,《纲目》漏书。三年九月晦日食既,《纲目》漏书“既”字。自勋以为皆《汉书本纪》先漏,《纲目》但据《本纪》而未见《五行志》,故有此失,别无他义。皆足破陋儒附会之说。他若唐太宗贞观元年书徵隋秘书监刘子翼不至,刘友益《书法》称书不至何,美子翼也。尹起莘《发明》亦以特书隋官为美之。自勋则据《唐书·刘祎之传》,载子翼后复召拜吴王府功曹参军,终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谓《纲目》失考,误以为陶潜一例。如是之类,其说皆凿凿有徵,非故与朱子为难者比。至於《凡例》称曹丕、刘裕书姓,而《纲目》书宋王裕乃无“刘”字;又《凡例》称宦者封爵皆加“宦者”字,如郑众之属,而《纲目》书郑众封鄛乡侯乃无“宦者”字,用证《纲目》传写刊刻,不免讹脱,不必以钞胥刻工之失,执为朱子之笔削。尤为洞悉事理之言,视徒博尊朱子之名而牵合迂谬,反晦朱子之本旨者,相去远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