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设计
(2018-11-01 16:57:47)
标签:
教学 |
分类: 课程教学 |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剥削、压榨,丧失了自由,丧失做人的尊严。夏衍曾冒着危险深入她们工厂,在她们上下班时观察了两个多月,才较全面地了解了她们的情况。时隔70年,我们仍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是为什么?
二、整体感知
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
居住坏境:挤、差、脏、乱。
接下来是早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问题: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
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
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同学们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 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人为惩罚:(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
(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
板书:起床
总结:
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粗略了解了她们一天的生活,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2、研读作品,分析作者对这几个实例如何再现。
芦柴棒的故事
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
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 ,一个个典型事件,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
写法特点:点面结合。
二、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阅读(8-11段)(15-22段)(34段)进一步了解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
3、厂飞跃的庞大(34段)
明确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三、明确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1、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表明记者的观点;
衬托、深化主题。
2、本文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总结: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主副交互,点面结合,精确的数字。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慢慢道来。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从35段到最后,是文章的总结,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
二、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
1、同学们认为那一段最集中地表达作者的爱憎:
(1)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三、写法探究
请同学总结:本文为何强烈地震撼着我们?
1、生动的语言。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形象的比喻、发人深思的警句。(文学性)
2、精确的数字。(真实性)
3、主副交互
4、点面结合
5、记叙、议论、抒情
四、总结课文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