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和》教学参考

(2017-03-19 12:00:11)
标签:

高考

教案

教育

分类: 胡思乱想

《人和》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选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与禽兽奚择哉 于禽兽又何难焉我由未免为乡人也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选文解读

孟子高度重视“人和”。他在第1则选文中说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是指有利于攻守的天气时令方面的条件。“地利”是指有利于攻守的地理方面的条件,应当还包括兵甲和粮食等方面的优势(孟子接下来说到地利的种种因素,即包括城、护城河、兵革、米粟等)。“人和”就是指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孟子认为,天时的重要性比不上地利,地利的重要性比不上人的精诚团结。接下来,他举了两个例子来作说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一个例子。边长三里的内城,边长七里的外城,敌兵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兵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因为他们可以选择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条件来发起进攻);然而假如这蕞尔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武器装备比敌兵精良,甲胄比敌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有人问,“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什么地利可言。其实,孟子所说的地利本来不只包括城池大小这一个方面,不能理解得过于偏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第二个例子。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兵器很锐利,甲胄很坚实,粮食很充足,这简直是得尽了地利了。但是城中之人不能众志成城,纷纷离弃了自己的城池。所以得到地利又怎么样呢?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更进一步发挥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意思是指,限制人民不靠国家的疆界,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所谓国家疆界、险要的山河、精良的兵器和甲胄等,都是地利方面的因素,起不了最根本的作用。起最根本作用的是人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人和呢?孟子简洁有力地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意思是得到道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丧失了道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者少到了极点,连父母兄弟等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支持者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这正反两个方面的道理不难理解。关键是要弄明白什么是“得道”,什么是“失道”。孟子说过:“‘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即道说到底只有两种,就是仁和不仁。孟子说的“得道者”自然是指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失道者”自然是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对他来说,国君有仁德、践履仁是达到人和的根本,而人和的最高境界则是普天之下的人都顺从他;与之截然相反的情形,则是众叛亲离。总之,谁赢得了人和,谁就赢得了主动;“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天下顺从的人来攻打遭亲属反叛的人(必定取胜),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无不胜。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五、人和孟子这一段话主要是就国君而言的,而且主要是从两国战争方面来说的,但也凸显了他对人和的重视。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实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在第2则选文中,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跟一般人不同,他之所以跟一般人不同,是因为他的居心。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居心于仁就是仁者,居心于礼就是有礼者,“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而照一般的情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是难免也有例外。要是面对这种例外,君子会怎么做呢?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君子虽然敬人爱人,但是仍然有人对他横暴不顺理。那他一定会反躬自问:我一定是不仁的,一定是无礼的,不然的话这事怎么会到来呢?(不然怎么会遭到这种事呢?)“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这是说君子反躬自问自己是仁的,自己是有礼的,可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却还是这样。那君子怎么办呢?孟子说:“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君子依然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反躬自问:我一定是不忠的。这里的“忠”跟现在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不同。《孟子·滕文公上》:“教人以善谓之忠”;朱熹《孟子集注》说:“忠者,尽己之谓”。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七云:“忠者,尽己也。尽己者,仁礼无一毫不尽。”这恐怕才是孟子所说的意思。“不忠”就是没有尽心竭力、没有尽仁尽礼。“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是指自己反省自己是忠的,可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还是这样。面临这种情况,君子会怎么办呢?“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妄人”就是无知妄为的人。“与禽兽奚择”就是跟禽兽怎么区别、有什么区别。“于禽兽又何难焉”是说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孟子一步步道出君子与常人不同的地方。他还说:“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一朝”就是一旦,这里指短时间的、突然发生的。整句话意思是说,君子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一时的忧虑。君子一辈子的忧虑又是什么呢?他解释说:“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这句话意思是说,至于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做天下人的榜样,可以流传后世,我还不免是一个乡里的普通人,这就值得忧虑了。就是说,君子的忧虑在己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以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这就像孔子说的那样:“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只是孟子把舜树成了一个更高更明确的目标:“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既然忧虑舜是那样的人,而自己却是这样的人,那又怎么办呢?很简单,像舜那样就是了。“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若夫”是句首语气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亡”古同“无”。这句话是说,至于君子忧虑的其他事情就没有了。君子真的就没有其他的忧虑了吗?也不是,只是他不把那些当成忧虑罢了:“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君子就是这样的:不合乎仁的不做,不合乎礼的不行。能这样的话,假如有一时的忧虑,君子也不会担心了。由于君子最关注的是自我道德水平的提高,所以只要做到非仁不为,非礼不行,他就能够向着自己认定的道德境界前进。既然如此,其他事情就不足为虑了。

这就是君子跟一般人的不同。当横逆之徒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一次次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横逆之人仍然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对孟子来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辱骂,他只是以此指那些道德尚没有发展起来的人),不会跟他们计较。用这样的态度来要求自己,来面对世界,自然就能造就一种人和的社会关系了。

本节第3则选文跟第2则选文的内容是有密切联系的。在这一则选文中,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意思是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就反省自己的仁(就要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仁;仁者爱人)。“治人不治,反其智”,意思是说,治理别人没治好,就反省自己的智(就要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智)。什么是智呢?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上》)可见,智主要是对仁义是非的持守。“礼人不答,反其敬”,意思是说:以礼对待别人,可别人对待自己无礼,就反省自己的敬(就要看看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敬)。总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一切修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孟子这样说:“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指,自己持身端正,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他。《诗三百》说:永远不要辜负天命(即行事一直要跟天命相符),幸福都得自己追求。(原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身正才是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了。如此,不就达到人和的境界了吗?

总之,一切都要从自己身上下工夫,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

问题探究

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人和”的重要性。

提示:“和”可以使我们融汇到集体中,并从集体中获得有力的支持。“和”可以使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力量。

可以参阅教科书相关链接部分。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略。

二、孟子喜欢用“推己及人”来劝导统治者……你怎样看待孟子的这种劝说方式?

提示:孟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其实是发展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学思想。齐宣王跟他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货,财物)。”他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于成就王业一事又有何困难呢)?”齐宣王跟他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他说:“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这两个“与百姓同之”,意思不是说百姓好什么王自己就好什么,或者王自己好什么就让百姓好什么,而是说在王自己的“好”的基础上体会到百姓的“好”,并且成全百姓的“好”。此外,齐宣王说自己好乐,他就引导宣王“与百姓同乐”(《孟子·梁惠王下》),等等。这些都是启发统治者要推己及人,要由自我的关切而了解百姓的关切,并且成全百姓的关切,古人所谓:“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孔子说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意思就是说,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的方法。孟子推己及人的劝导方式也是“近取譬”,能够给人合情合理的感觉,易于打动人心。

有关资料

1.评“天时不如地利”章

此为当时好战者而发,亦论体也,以“得道者多助”为主。前半极其挑驳,以警人心,后半极其鼓舞,以歆动之,整密之至。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2.评“君子所以异于人者”章

天下无难处之事,只要两个“如之何”;天下无难处之人,只要三个“必自反”。

末后陡入舜来,亦文字最奇处。盖万古之善处横逆者,无如舜耳。

(《四书评》)

此章论“存心”,提“仁”、“礼”二字,是主。“爱人”、“敬人”,仁礼之实。“恒爱”、“恒敬”,仁礼之效。此就常时而言。“有人于此”以下,就处变而言。处变而不失仁礼,方为存心真异乎人也。收一节,“有终身之忧”承仁礼存心说,“无一朝之患”承横逆说。

“有人于此”以下,掀然起三波澜,文境开拓。“是故君子”以下,文境潆洄。读之令人兴起。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3.评“爱人不亲,反其仁”章

此都经验良方,有病者修方调治,无不愈也。

4.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章

孟子经济,只是教、养二大端……

(《四书评》)

依孟子之意,国家不但须使人有恒产,解决其生活问题;且应设教育机关,教育人民……人人皆能生活,“养生丧死无憾”,不过为“王道之始”。必人人皆受教育,“明人伦”,然后方为王道之完成。此亦孔子“富之”“教之”之意也。

……齐宣王谓己好货好色,不能行王政。孟子言:“王如好货”,“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上》)因己之好货好色,即推而与百姓同之,即“举斯心加诸彼”也。若实现此心于政事,则其政事即仁政矣。“善推其所为”,即仁也,即忠恕也。孔子讲仁及忠恕,多限于个人之修养方面。孟子则应用之于政治及社会哲学。孔子讲仁及忠恕,只及于“内圣”;孟子则更及于“外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然则何者为孔子之所谓郅治乎?读《礼运》一篇,则知孔子之所慨想者,在于大同。……其于人民,主先富而后教。孔子未尝言井田。然观其先富后教之说,则知孟子言先制民之产,而后设为序庠学校以教之,其说亦出孔子。教民之具,以礼乐为最重。以其能感化人心,范其行为,而纳诸轨物;非徒恃刑驱迫之,使之有所畏而不敢不然也。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

参考译文

1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即有利于攻守的天气时令方面的条件,比不上有利于攻守的地理方面的条件以及兵甲、粮食等方面的优势),地利不如人和(即有利于攻守的地理方面的条件以及兵甲、粮食等方面的优势,比不上上下一心)。边长三里的内城,边长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了它进攻却不能取胜。围攻这样一个小小的城郭,一定可以选择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条件来发起进攻;可是却不能取胜,这就是说天时比不上地利。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戈矛弓箭等武器以及甲胄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城中人(占有如此之多的地利)却弃城离开它,这就是说地利比不上人和。所以说:限制人民不靠国家的疆界(假如国君不得人心,在国家疆界内的百姓也不会帮助他),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得到道的国君(或者说实行仁政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丧失了道的国君(或者说不实行仁政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者少到了极点,连父母兄弟等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支持者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得天下顺从的人来攻打遭亲属反叛的人(必定取胜),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无不胜。”

2孟子说:“君子之所以跟一般人不同,是因为他的居心。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有仁德的人关爱他人,有礼的人尊敬他人。爱别人的人,人们常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尊敬他。这里有一个人,他用蛮横无理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一定反躬自问、反省自己:我一定是不仁的,一定是无礼的,不然的话这事怎么会到来呢(不然怎么会遇上这种事呢)?君子反省自己自己是仁的,反省自己自己是有礼的,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还是老样子,那么君子一定反躬自问、反省自己:我一定是不忠的(即没有尽心竭力、没有尽自己的仁尽自己的礼)。君子反省自己自己是忠的,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还是老样子,君子就说:‘这人不过是个狂妄之徒罢了。像这样,那么他跟禽兽又怎么区别呢?我跟禽兽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一时的担心。至于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给天下树立了榜样,可以流传后世,我还不免是一个乡里的普通人,这就值得忧虑了。既然担忧这事,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就是了。至于君子忧虑的其他事情就没有了。不合乎仁的不做,不合乎礼的不行。(能这样的话)假如有一时的忧虑,君子也不会担心了。”

3孟子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反省自己的仁;治理别人没治好,反省自己的智;以礼对待别人可别人对待自己无礼,反省自己的敬。一切修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持身端正,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他。《诗经·大雅·文王》说:‘永远不要辜负天命(即行事一直要跟天命相符),幸福都得自己追求。’”

4孟子回答齐宣王说:“……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掌上(成就王业就像拨弄掌中的东西一样容易了)。《诗经·大雅·思齐》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进一步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推广到全国。’说的不过是拿这心思加之于他人罢了。所以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施恩惠于他人就足以保有天下,不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施恩惠于他人连老婆孩子都没法保护。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超过世人,没有别的原因,不过是善于推广自己的所作所为罢了……”

孟子说:“……现在王如果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站在王的朝廷上(即为王做官效力),使天下耕田种地的人都想在王的田野里耕作,使天下商人都想在王的市集里做买卖,使天下往来的旅客都想走在王的道路上,使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们都想到王这里来控诉。假如像这样,谁能抵挡得住呢?”

齐宣王说:“我有些胡涂,不能有比这进一步的体会了(对先生的仁政学说不能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希望先生辅助我达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尝试着去实践它。”

孟子说:“没有稳定的财产而有稳定的心(即能坚持道德准则),只有士才能做到。像一般百姓,那么没有稳定的财产,于是就没有稳定的心。如果他们没有稳定的心(即不坚持道德准则),那么放纵、邪僻、不正派、作奸犯法以获取利益等,就无所不为了。等到他们陷入罪网,之后跟着去惩罚他们,这是欺骗陷害百姓。哪里有具有仁德的人当政却可以做出欺骗陷害百姓的事呢?因此英明的君主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使百姓抬头足以赡养父母,低头足以养活妻子孩子,收成好的年头始终吃饱肚子,收成不好的年头也能免于被饿死;这样之后再鞭策他们走向善,因此百姓很容易听从。现在的君上规定百姓的产业,使得他们抬头不能侍奉父母,低头不能养活妻子孩子;收成好的年头始终困苦,收成不好的年头不能免于被饿死的厄运。这样仅仅保全生命都恐怕来不及,怎么有工夫讲究、学习礼义呢?王想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宅地,在这上面栽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丝棉袄了(他们已经身体衰弱,穿丝棉袄可以保暖)。鸡、小猪、狗、大猪的饲养不丧失孵卵或者交配、怀孕、下崽的时机,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个成年男子受百亩田地,不要因为徭役等耽搁他的农事,一个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小心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学生讲明孝敬老人、顺从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用头顶着东西在道路上行走了。老人穿丝棉袄吃肉,庶民不挨饿不受冻,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人,还不曾有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