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教学设计
(2016-12-29 21:04:11)
标签:
高考考试 |
分类: 胡思乱想 |
《阁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 解题
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诗,写景、写情,充满孤寂悲涼的感觉。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简析】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三、诵读诗歌
师范读、生齐读
四、鉴赏: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閣:指四川夔州西閣。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時間。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五、韵译
六、评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七、小结: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
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 、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