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2016-12-27 20:29:43)
标签:

高考

考试

分类: 胡思乱想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

2、理传主事迹,抓传主形象

3、品味作者和传主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

感悟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网络行走,常见“呵呵”二字。论坛灌水,QQ聊天,博客留言,出没在不同场合的这个语气叠词,可以是率性默许,可以是保留意见,可以是偶逢知己时的会心一笑,可以是发表异议前的情绪缓冲。如此方便快捷物美价廉,堪称网络时代居家旅行回贴聊天之必备良品。可是谁能想到呢,早在900多年前,就有人如你我这样,时不时漫不经心留下“呵呵”二字。如今越过时空相见,方知这“呵呵”二字的先祖竟然就是苏东坡。比如他给因“河东狮吼”出名的陈季常写信:“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呵呵。”意思是只要晚上睡得爽,写词只是小意思。而这个陈季常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方山子。

二、预习认标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通过检测预习成果,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预习检测(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为学生预习指明了方向,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见导学案)

三、观察学习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点拨、评价)

1)对比方山子前后迥然不同的人生际遇,探索方山子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到了穷山中呢?是像苏轼那样被贬到这里的吗?

明确:不是,是他自己“皆弃不取,独来群山中”的。

是他无缘无故放弃了那一份通俗意义上的闪亮人生吗?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

他的人生不遇是因为他没有才干吗?

明确:闾里皆宗之,折节读书,自谓一世豪世。文武全才。

方山子人生不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朝廷腐败,政治黑暗。

当朝廷腐败,人生不遇一般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陈季常呢?

明确:随波逐流,曲意逢迎,谋求富贵。坚持自我,做官场的异类,身世浮沉。陈季常远离官场,洁身自好。

总结:通过一系列问题及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但过什么样的生活最终还是自我的抉择。

世道浑浊,人生不遇,方山子不甘逐其流,不屑扬起波,于是毅然弃俗世中熙熙攘攘的显闻、富乐,选择回归自然、回归心灵,回归生命本身。安贫乐道,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

2)通过苏轼的生花妙笔我们走进了陈季常的跌宕人生,大家想一想东坡居士交游甚广,一生写过11篇人物传记,却只有2篇是写同时代的人,其中一个就是陈季常,为什么偏偏选中遗世独立的方山子来立传?

明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传主身上有令作者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曾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十九年后的偶遇更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了解一个古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他的作品,所谓“言为心声”,我们回忆一下学过的东坡的作品,结合你了解的东坡,看看他是不是真的跟陈季常志同道合。(温故知新,自由发言)

明确:预设《江城子.密州出猎》于密州知州任上写出猎之行,抒豪情壮志。

补充:

材料一: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赤壁赋》在政治上碰的头破血流之后便接受佛道物我两忘,精神解脱的人生哲学及淡薄适意的生活情趣,用清风明月来抚慰自己失落的情怀,来求得心灵的超脱与宁静。

苏轼和陈季常两个人骨子里都流淌着豪放的血液,有一颗不羁的心,这是让他们聚到一起的原因。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使酒好剑,轻财重义,他们是什么人?侠客!

千古文人侠士梦,但也只是梦而已,作为文人来说,在官场中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或彻底放弃,自甘淡泊。陈季常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归隐山林。这正是苏轼的理想而他之前却为盛名所累,欲隐不得。

补充:

材料二:《方山子传》作于1081年,也就是元丰四年,苏轼经过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的第二年,政治失意生活艰苦,人生中多么艰苦的一段日子,他乡遇故知,邂逅了隐居在此的老朋友陈季常,陈季常听说苏轼被贬,曾“北迎二十五里”,不再春风得意的顺境里逢迎巴结,而在贬谪潦倒的困顿中倾注真情远足相迎。

他以前却从来没有像陈季常这样的彻悟,尤其是从来没打算这样实行过。只有这次当他一头从“琼楼玉宇”跌落到社会下层的时候,他才仿佛忽然看到了急流之上的觉迷渡口。他愧悔自己的冥顽不灵,而发自内心地羡佩陈季常的先知先觉。歧亭一遇,他像发现一眼古老而清新的思想甘泉,舀而饮之,它便自然、适然地融化在其血液中,融化在永载千秋的作品里了。这之后苏轼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总结:本文篇幅短小,但有事,有人,有景,有情。信手拈来,随意为文,却又富寓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黄州,这个本为苏轼官场的低谷,也成了其创作的颠峰。苏轼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他绝不是一个悲剧人物。

四、测评调控

我们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了解了苏轼眼中的方山子,那你眼中的方山子是怎样的?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导学案)

对照方山子,作者找到了人生失意时的生命抉择。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像方山子那样坚守生命的清白与达观,追求心灵的自由。

【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林语堂《苏东坡传》

                     黄玉峰《千古风流人物:说苏轼》

【推荐研究】中国“侠隐文化”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在黄州

                     仕途多失意,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贬谪文学

五、梳理反思

       一课一得,请同学们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