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我的老琴友
(2010-08-23 00:01: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说说我自己 |
粗粗算起来,学琴也十年有余。口琴口哨竖笛树叶子啥的就不算了。
学(准确的说,混)了二年,有个学姐买了钢琴,我死缠烂打的,缠着家里,有了一台9240元的珠江(不得不说,我对数字很敏感哈)。这个琴的现状就是,外出上学,三年没调,青岛这个破天,琴已经偏了55分音,据说调三次才回的来,还是个韩国调琴师用英语跟我说的,我估计是这个意思,调一次二百,三次五百,给打打折。去年调了调,好了半年,进了冬天,就开始跑音,现在已经过了西伯利亚了。平均弹一次一百,算了吧,我就边弹边忽视音调,边学学郞朗,就跟瞎汉似的,不知道摸着啥了,还很陶醉。郞哥哥,你弹不同的曲子可以换个表情吗?不要只有激情状和非激情状。
学钢琴需要激烈的斗争,不学了需要更大的勇气,肯定免不了一场斗争,丫的,一万干啥不好,给你打了水漂。我不得不承认,我在学键盘断断续续六年,我美好的小学时光,就这样…… 没有继续下去,主要原因一是没有遇到好的稳定的老师。换了七八个老师,每个老师的想法都不一样。好的老师问我,你学琴以后想干嘛?我估计正确答案是:我要做钢琴家,我说,学着玩儿呗。那个老师就把我扔给了一个教声乐的业余教钢琴的人。不幸的是,这个人她只想从我身上搜刮点钱财供自己儿子在北京学钢琴。好吧。就这样吧。二是,我对此类东西不太感冒,太机械,我喜欢乱编指法,老师不喜欢。
消停了半年。突发奇想,看到书上有句“诊脉如按琴弦”,想弹古琴(这个这个……还是说实话吧,看了《飞狐外传》想学中医,看了《绝代双骄》想学针灸,看了《笑傲江湖》想弹古琴),无奈,青岛这个文化沙漠,要啥没啥,就用古筝代一代,我妈到现在还以为我看了还珠格格,想学人家紫薇,才学的古筝。过年的时候,在琴行买了把一千块钱的古筝。烂的可以的那种。搁家里二个月没人发现。找了老师,跑到人家门上,老师很奇怪,你家人呢,你来干什么,我说我找老师学琴的。她说,你把家长叫来再说。毕竟,这是经济基础。这个老师很好。她讲课时候会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讲给你听,分析分析。我终于明白,每个人都不一样,方法也是人创造的,没有成规。一年半的时候,过了最高级。很神奇?我觉得是因为古筝的曲子都是从钢琴曲上扒下来的,呵呵。所以中西交融的问题所有的领域都存在。那个破琴已经支持不住了,假借到上海玩的名义,跑到敦煌琴厂扛了架好琴回来。藏了二个月没藏住,猛批一顿。
后来就高三了呗,就没学了呗。俺们老师说,你想考音乐专业二类的还是稳的,我估计我就是个二类的命。
今年机缘巧合,有了仲尼琴。发现青岛在2007年就有了古琴协会。找到组织了,终于。考完研就好好研究一下。
我觉得中西方音乐有很大的区别。其实也就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区别,和中西医的区别一样一样的。
我一直说西方人干活脑子缺。必须概念公式推理结果。三段论。做事一丝不苟。做饭也是面粉274克,油18克。我倒。所以,照着琴谱完全能弹出一样的东西。照着菜谱做出一样的菜。大师级别的例外。钢琴是西方音乐体系的基础。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我也挺佩服的,为了转调所以每个半音都有啊。看人家独弦琴,一根绳子一样有曲有调。有发挥性质的散板基本上七级以后才有部分。
中国音乐不一样,奶奶的,连个节奏也没有,光有个音,你自己爱咋弹咋弹,怎么的都是对的。从一开始就有即兴的部分,只给出大致的音乐走势,用曲子题目规定一下音乐意象。所以,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版本,从版本一听就分得出阅历深浅,而且很难跨越。最简单的手法最容易分的出高下。
我觉得用手弹的乐器,技巧一共就三点:手腕放松,用丹田力,感情。都很难做到。感情也算是技巧,我会用图画故事营造气氛,再在手上表达出来。
老子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可见,什么乐器都是淫声。古琴相对来说算最好的吧。疑似境界高。其实也不是,大多的曲子也是怀才不遇故作清高假意寄情山水的东西,文人那点小把戏,终南捷径呗,用都用滥了。
听多了有点肝郁。
学东西都是为了高兴,不高兴学他干嘛。不高兴我就换样学,学到高兴为止。雪夜访戴,乘兴来,尽兴归。会不会,会了多少都不重要。
我家经典的言论:鸭蛋清命题。——葱花,把蛋清吃了,浪费。——吃鸭蛋黄不就为了高兴吗,吃清我就不高兴了,那还吃它干嘛?——好吧。
从此,我们家的鸭蛋清都炒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