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的必备素质

(2009-03-01 21:40:04)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习心得

最近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当时觉得像个那么回事。现在看来很肤浅。中医基础的全程讲课终于被我听完了。在听课的过程中,其实贯穿了这个人的学术思想体系。突然发现,中医基础要研究这么多的东西。

研究生的方向,一直在想。因为,一门课程我只要深入下去就觉得很有意思。而且,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特点。现在想的候选的方剂,中医基础。这二门课让我无法自拔的。中医基础的广博,而且,重点是在对中医概念的整理,这就要涉及哲学,西方逻辑学等等。方剂学的思辨,深入而细致,周到,真的会有用药如用兵的感觉。当年,中药老师上课的时候,有点那种感觉,你,芍药,给我出来,你能干什么啊。

这是二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用类比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这种逻辑的特点是或然性。就是说,如果存在这种临床现象可以解释,但是理论用来推论新的内容就不一定准确。所以,如果要做中医基础理论这个方向就需要准备好哲学,逻辑学的基础知识,一定的文言文功底。用现代的思维科学来解读中医。而且读书要广博,甚至心理学都在内。比如中国心理学史中阐述的“形与神的关系”从中医的角度理解就是另一种味道。

 

内经能在我的心里的神圣的感觉,基本上是当然无存。这就是一本东拼西凑的破烂书。

小小的心得

1.五脏藏神,三维的结构。

2.方剂的理解不一定要限于君臣佐使。从五行上说,还有脏腑之间的关系。

3.有很多要读的补充材料。

4.读理论,更要读历代医家的发挥。看后人如何天才的发挥这些条条框框。

5.现代的中医理论基础,已经有初步的三段论的模式,很多东西其实可以推导。推导出著名的指导治疗的原理。

6.中医的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取象比类。从症状,从临床入手,对物质的探讨相对低。正确理解相对的含义,与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有本质的区别,并不是觉得二元对立,而是可以亦此亦比。

7.许多理论体系有交叉,有补充。更精彩的内容在后面的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这里的天气
后一篇:难忘成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