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2008年11月08日]
(2008-11-08 06:42: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说说我自己 |
说来也长,我与文字结缘很久了。还记得第一次有自己的故事,是幼儿园的时候。我画了一幅有翅膀的房子的画,于是乎,就诗配画,编了一个这个房子会飞到穷人那里去的故事。这个故事很适合现在的“房奴”。和“安得广厦千万间”有点异曲同工。那时候我还不识字,让我爸帮我记下来,他俩眼盯着电视,手下在乱画,我说,不对,你没有在记。他还很不屑。所以,我的处女作就这样失传了。后来上小学,我第一篇作文是讲小鸭怎么得救的故事。老师表扬我的点子很新奇。我写了一张288字的作文纸,我妈还帮我改过,还教我怎么用代词,那时候我哪里懂,不过还是明白小鸭子不能老叫小鸭子。可以写“它”。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爸和我妈的区别。
小学的时候,作文会被语文老师拿来读。很光荣。五年级,不知怎的心血来潮,入了青岛市的小记者团,也没有怎么去培训过,只在内部的小报上发表了一篇100字的简讯,赚了一块钱的稿费。五年级还在半岛都市报上,得了暑假正文的三等奖,我当时还想,幸亏还有优秀奖给我垫底。有100块,风光了很久。题目是“我家的三讲”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三讲是干什么的,不过那篇文章奠定了我写作的风格。这两篇文章,不知道哪一篇是我第一笔稿费,也许一块钱的那篇做上报的处女作更有一点意义。一是个很吉利的数字。
后来,初中的时候写周记,就把周记整理一下去卖钱,还卖到了广州的杂志上。记得初中的时候还有一次阴差阳错,帮老妈捉刀,结果那篇文章被榕树下出了合辑,这是我唯一一次文章出书,也点燃了我的梦想,也许,我真的会有一本书,不管当时畅不畅销,只要在我活着的时候看到有人承认就行。不要像杜甫似的,死了好几百年才被挖掘出来。或者说王小波,死的那天成名。生前寂寞,死后哀荣。
高中的时候,没有什么。只有一篇征文,其实,纯属是为了应付,以后有点材料去自主招生。虽然得了一等奖,但是好象没有几个高中生参加,胜之不武。高中是对我残害对大的时候。
进了大学,虽说是学临床的,但是临床里面最没有事情的。所以,为了把我妈从“汽车新手故事”救出来,我接手了几期。我妈都被半岛的人从媳妇熬成了婆,新手早变成老手,还要装嫩。怎么说呢,家里经济有点困难,我是有点早早出道为母还债的感觉。不过更大程度上,我没有什么朋友,或者说,身边没有什么说的上话的人,就写文章,自娱自乐,免得的了精神病。
我的专业说起来与写文章八竿子打不着,可我发现,真正的中医大家写的文章都很好,比不上大文豪辞藻华丽,可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我进大学第一堂课,老师就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学好了医,那个脑子,想干什么都行。所以,我想既做个好的医生,又做个好的写手。不想当作家,因为作家就证明你没有别的可能性了,每出一本书,就要被别人放到解剖台上一条条剖下来看。
不知道,我这个写手的附带产业能做多久。也可能,做着做着就转正了。也好,也算有个混口饭吃的本事。
每天走一小步,不知道会有多远,也不知道有什么方向,动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