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一篇通讯,感触颇深。
这篇通讯说的是一位老师帮助收废品女人的孩子上学的故事。
那是一个冬天,老师偶然间看到一个本应该在温暖明净的教室里被琅琅读书声包围着的女孩子,此刻她却蜷缩在妈妈那辆破旧的三轮车中,被贫困紧箍着,到处迁移辗转。这位老师对母女俩动了恻隐之心,她无条件地帮助女孩上学,并帮她申请减免了学杂费,甚至连书费都是由老师代交的。
在这位老师看来,她的举动无非就是职业道德的驱使,而在我看来,这是她心灵高尚的自然流露。
有一天,收废品女人费尽周折打听到老师家,带着花生米、小米,前来报答。老师坚决不收。相持不下的时候,老师丈夫说了一句反常的话:“留下吧,都是我们喜欢的东西。”
收废品女人听到这句话,放下礼物,心情愉悦地走了。
我多少可以理解老师丈夫的意思,他是不想让收废品女人处于尴尬的境地,不想伤害她的自尊心,他已经体会到了收废品女人是怀着怎样忐忑的心情,鼓足多大的勇气,才敲开自己家门的。
有时施与者会觉得自己很高尚,很大方,很有同情心。正因为有这些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却不知无形中已经伤害了被受与的人。
人们往往认为施比受有福,只有施与是快乐而美丽的,却忽视了受和施应给予同样的尊重。
我不免又想起两年前,也是发生在冬季里的一件事。
那是一个冷得让人不想在屋外多待一刻的冬天,我驱车来到新华书店买书。我怀里抱着一大摞书往外走,想像着回到家中,半卧在躺椅里,喝着香浓的奶茶,沐浴着午后珍贵的阳光,徜徉在书的海洋中的感觉,我很陶醉。
突然,一种刺耳的音乐传来,我顺着音乐声看去,发现一位被寒风侵袭着的老人,正坐在冰冷的地上拉着不成音的二胡。
老人不像专门靠讨钱为生的人那样,伸出手卑躬屈膝地向路人乞讨,他只是低着头专注地拉着二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偶而也有人将硬币投向老人面前的茶缸里,硬币撞击茶缸时发出的清脆的声响,并没有引起老人的注意,他仍专注于他的“音乐”,如同自己是一个正在参加巨型演奏会的音乐家,痴迷于自己的演奏当中,不在乎任何与此次演奏会无关的事物,即使没有听众,也会将演奏进行到底。
我百感交集,脚步不知不觉地停留在老人身前,俯下身子,将兜里剩下的所有零钱,全部放进老人面前装有零星硬币的茶缸中。
“音乐”突然停了,他抬起头怔怔地看着我,视线与我平行,然而我能感觉到他内心的不平静,通过他微颤的声带发出:“谢谢你姑娘,谢谢你姑娘,真的谢谢你啊姑娘……”老人在不停地表达着他对我的谢意,眼睛里充满了不知是感激,还是感动的泪水。
我痴痴地蹲在那很久,心很平静,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我微笑地注视着老人,一种平等,一种尊重的注视。
老人笑了。仿佛周围的一切都由情感的真实流露在变化着,空气在那一刹那间凝固了,就连凛冽的寒风也停歇了脚步,阳光绽放了她可爱的笑脸,一股暖流,填满了我和老人之间心灵上的缝隙。
我什么话也没说,笑着离开了。
当我打开车门,回眸马路对面,老人已站起身来,还在注视着我,微微地笑。
车行驶在路上,老人抬头看我的那一幕仍浮现在眼前,我好像读懂了什么,老人的微笑让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因为那几个所谓同情的“流通代码”,从我俯身蹲下的那一刻,四目交汇,没有仰望,没有俯视,而是平等的对视,相互发自内心的尊重。
正如我所敬重的濮存昕前辈在一则公益广告上说的那样:“……每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有时多一点点耐心,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多一点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一份温暖……”
世上有很多值得让人留意,甚至感动的小事,只是人们忽略了它,就像车外的风景,有几个人会真正注意到它的美?
两年过去了,我没有再去过那个书店,不知道那位老人是否仍继续着他的“音乐演奏”事业,不知道老人是否安好?衷心祝愿老人平安,健康!
幸福是什么?
幸福本来很简单,与人快乐,自己也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