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革家古寨——“棒商”探秘

(2013-03-25 21:02:17)
标签:

革家

革家人

棒商

塝上

族源与迁徙

分类: 革家研究

“棒商”——开启革家数千年古史的金钥匙

廖凤林 廖廷宇 廖军记

 

    一、亻革语“棒商”的含义——“商朝的湖”

    “棒商”在亻革语中为寨名,汉语音译为“塝上”、“榜上”,个别地方记为“堡上”。亻革语中的“棒”为“湖”、“塘”之意,“商”为“商朝”(亻革语中,朝代名称随汉语的音和义),“棒商”即为“商朝的湖”。

    二、亻革语“棒商”真的是“商朝的湖”吗

    1、“棒商”为亻革家人特有地名

    黄平县枫香寨亻革家廖姓家族古歌古词之一的《迁徙词》最后一段(见《亻革家民族研究文集》p194)唱道:

        祖公蓬逢住甲卡,

        祖公朋蒙住碑铜,

        祖公祖榜住工教,

        祖公菊始住翁使,

        祖公翁炸住棒商。

    上述《迁徙词》中提到的 “棒商”,在今黄平县上枫香村排楼自然寨对面。整个寨子的人均已迁徙,大部分迁往“拉龙”(南龙,亻革语对黔西南一带的称呼)。

    经考察发现,现关岭县普利乡丫口田村的廖姓亻革家系咸丰5年(1855年)由黄平县枫香寨的“棒商”迁徙而去的,先迁至黔西南的贞丰,就故居之旧名,名迁居之新土,寨名亦为“棒商”(现汉语音译为“堡上”);后又由贞丰的“堡上”迁至现在的关岭丫口田,每年清明节还要去贞丰的“棒商”扫墓祭祖。

    《开阳县志稿》载:“晋代邛笮间有山僚(獠),其种蔓延于今之黔、粤, 分为犵佬、木佬、犵亻当、犵兜诸部。今县西有地名格旧, 去修邑之格都堡为近。格旧、格都, 俗犹以格兜呼之,意昔必有僚人聚居其地者”(注:邛笮为邛都、笮都,邛都在四川西昌一带)。“格都堡”为今贵州省修文县六屯乡所在地,当时因有犵兜族居住而得名。今“格都堡”附近1公里处仍有寨名“棒商”,汉语音译为“塝上”(参见附图1)。

    在亻革家廖姓、罗姓、王姓等不同姓氏《迁徙词》中都提到的亻革家居住过的“麻哈”(今麻江县)境内也有“棒商”沿用至今,汉语音译为“榜上”(参见附图2)。

    由此可见,在近现代亻革家人居住过的地域中,都有“棒商”这一特有寨名一直跟随。

    钱穆先生在《史记地名考》“自序”中说:“地名迁徙,必有先后,决非异地同时可以各得此名不谋而合。地名迁徙的背后,盖有民族迁徙之踪迹可资推说。一民族初至一新地,就其故居之旧名,择其相近似而以名其侨居之新土,故异地有同名也”。

    亻革家人地名“棒商”在不同地方的沿用,说明了“棒商”(汉语音译为“塝上”、“榜上”等)这一地名为亻革家人特有地名。

    2、亻革语“棒商”真的是“商朝的湖”吗

    经调查,“棒商”这一地名,在安徽霍邱西南部——羿之故国(“穷”地)及巢湖西部、南部大部地区有大量分布(在该区域,“棒商”汉语音译为“塝上”,参见附图4、附图7)。同时,“塝上”附近多有“廖家寨”、“罗家湾”等地名组合出现,这与亻革家廖、罗两姓婚姻集团一直比邻而居的特点十分吻合。

    亻革家特有地名“棒商”(塝上)在安徽巢湖西部一带的分布有一个神奇的现象,最靠近巢湖的亻革家特有地名,离巢湖亦有约40公里,而真正的湖边,却三四十公里宽的范围内均没有一个亻革家人特有地名出现。经查,古巢湖湖面范围比现在广得多,巢湖西部亻革家人特有地名正好沿古巢湖的湖边分布;巢湖湖面变小后,亻革家人早已离开了这一地域,所以,亻革家人特有地名没有再往里扩展。这正说明了亻革家先民曾在古巢湖边生存与敷衍,古巢湖是亻革家人的母亲湖。

商时巢湖一带为商朝辖地,巢湖是商时很大的湖。亻革语“棒商”——“商朝的湖”,实际指的就是巢湖。

    三、亻革家特有地名“棒商”的发现,揭秘了亻革家的族源、迁徙等诸多亻革家历史文化信息

    1、亻革家人的族源与羿及羿之部族有关

    亻革家人代代传唱的古歌《摆解轰》(参见《亻革家民族研究文集》p198),讲述了亻革家先民从7个太阳中射下6个的射日故事,亻革家的射日故事与《山海经》中记述的后羿射日的故事十分相似,仅太阳的个数不同而已;亻革家姑娘的服饰中,更把亻革家祖先射日的故事戴在了头上(姑娘头上戴的正是弓箭射日的红缨帽);亻革家堂屋神龛位置供奉着红弓白箭;亻革家最为盛大的节日“哈冲节”还保留有射太阳鸟祭祖的重要仪式。亻革家作为羿的后人的传说已广为外界知晓。

亻革家人特有地名“棒商”(“塝上”)在羿之故国(“穷”地)的集中和规律性分布,说明了亻革家人在历史生活地域上与羿及羿的部族密切相关。这是亻革家人作为羿的后人最为直接的证据。亻革家人作为羿的后人正在从传说变成真实!

    2、亻革家人与中华文明第一始祖——有巢氏具有一定关联

 

       http://s12/mw690/5ce6739egd8bf91b1ffab&690

有巢氏

革家人特有地名“棒商”(“塝上”)在有巢氏建立的方国巢国(位于巢湖南部)境内亦有分布(参见附图5、附图7,且与在“穷”、“潜”等地的分布连为一体。

革家的祖鼓(革家人相信祖先的灵魂居住在祖鼓即树洞内)及“哈冲节”中的“楼祭”,正是革家对祖先“冬时营窟、夏时居巢”的一种祭奠,是有巢氏时期在革家人生活中留下的印迹。

3革家人的迁徙脉络已较为清晰

革家人没有文字,迁徙历程仅靠口头传承。从革家人现有几个宗族的《迁徙词》看,仅有较近的福泉、麻江、凯里、黄平等几个地方还能大致知道迁徙地点。革家人的迁徙脉络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

革家人的历史记忆中,革家人一直坚信自己从东方迁徙而来,革家人过世时尸体停放头朝东方。

从“棒商”(塝上)这一革家人特有地名在全国的分布情况看,最东主要集中于安徽巢湖西部。“棒商”(塝上)在羿之故国和巢湖西部、南部分布数量较多(参见附图4567),推测革家人在羿之故国及巢湖流域曾经有一个鼎盛的时期。

春秋时期,革家人集中居住的地和巢湖西部、南部,为楚、吴国交界地带,楚、吴在这一地带曾长年多次交战。史书对这一段历史有诸多记载:

 左氏昭公二十七年,楚师救潜,与吴国遇处,实羿之故国

昭公二十七年(前515)楚救潜:(春),楚师救潜,与吴师遇于穷,吴师不能退;

昭公三十一年(前511)楚救潜:(秋),楚沈尹戍帅师救潜,吴师还;

定公二年(前508)吴克楚之巢:(冬),吴败楚于豫章后,遂围巢,克之,获楚公子繁;

……

 穷、潜、巢等均为革家居住区域(据革家特有地名棒商塝上在今安徽、湖北的分布推测,参见附图4567),楚、吴交战频繁,革家大部分沿长江往上游迁徙至重庆、四川及黔北边缘一带(参见附图891011

时恰逢蜀国开明时期语中的“布努头”为“头领”或“王”之意,“布努”革语对“鳖”的称呼,革语“布努头”当始于革家先民对当时蜀王鳖灵的称呼。革家特有地名在今宜宾、巴中一带分布最多,革家历史上在该区域生活过相当长的时期,也革家历史上又一个稳定发展且人丁最为兴旺的时期。

宋末元初,由于战乱原因,巴蜀地区人口锐减(元代巴蜀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革家大部概于此时离开巴蜀,

往南迁徙(部分仍留在巴、蜀),达黔北、黔中一带;后部分再往黔东一带迁徙,经福泉、麻江等,最后到达今凯里、黄平、施秉、镇远等地;部分往西部及西南部迁徙(这部分建国后多融合或被划为其他民族,如革兜苗等)。往黔东一带迁徙的亻革家人中,咸丰年间,由于战乱原因,又有部分西迁至现安顺、黔西南等地,今关岭、镇宁、贞丰等地的亻革家人,经考察多系咸丰5年由黄平县迁徙去的。浪费革语为抛刹讲故事革语为摆龙门阵 革语中融入了不少四川方言,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革家在历史上与四川的密切联系。 

(注:附图见后)
http://s1/mw690/5ce6739egd8bf720c0db0&690

附图 《开阳县志稿》载开阳、修文“格旧”、“格都堡”等革家地名与“塝上”分布图


http://s11/mw690/5ce6739egd8bf7257d26a&690

附图 革家廖、罗、王姓等《迁徙词》提到的“麻哈”(今贵州省麻江县)境内 “榜上”分布图


http://s16/mw690/5ce6739egd8bf7445283f&690

附图3  全国“塝上”地名分布图(数字代表“塝上”地名数量


http://s9/mw690/5ce6739egd8bf75942fc8&690

附图 安徽六安市“塝上”地名分布图(带字母红球、不带字母小红球都是,下同)


http://s10/mw690/5ce6739egd8bf76976e19&690

附图 安徽安庆市“塝上”地名分布图


http://s3/mw690/5ce6739egd8bf77c96cc2&690

附图 河北省黄冈市“塝上”地名分布图


http://s13/mw690/5ce6739egd8bf7a869dfc&690
附图7  春秋时期的穷、巢、潜分布图

http://s9/mw690/5ce6739eg7c1325f462d8&690

附图 四川省巴中市“塝上”地名分布图


http://s9/mw690/5ce6739egd8bf7c609ea8&690

附图 四川省泸州市“塝上”地名分布图


http://s14/mw690/5ce6739egd8bf7dc9f68d&690

附图10  四川省宜宾市“塝上”地名分布图


http://s15/mw690/5ce6739egd8bf7ed6172e&690

附图11  重庆市“塝上”地名分布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