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程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评论之二:高原上的仰望(周家琴)
(2020-01-03 21:36:19)分类: 评论 |
周家琴
苍穹遥远水冷冰寒,风中雪莲真情奉献。你们勤劳朴实的足迹,遍及雪山草原,把昌都当故乡,视藏胞为亲人,三年艰苦奋斗,架起汉藏友谊金桥,让藏东明珠绽放光彩,你们用情用义诠释使命担当——巴渝儿女。
那个春天的成都很暖和,作家周鹏程见到我马上从旅行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书递到我手上说:书出来了,看后提点意见。直来直去的周班长完全把我当成哥们儿,连一句客套话也没有,而这正是我喜欢的性格。书很厚,400页,近36万字。我说我得慢慢肯读,对于西藏我并不陌生,那是中国的大藏区,我生活在小藏区。
一晃就到了秋天,《藏地心迹》收获了遍地金色,荣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我由衷的为作家周鹏程感到骄傲和自豪,他的所有付出被认可并得到很高的回报,那些因为去藏地采访回到内地大病一场的伤痛也痊愈了。我想人生的秋天是绚丽的,也是金色的。
这是一部有使命担当的文学作品
《藏地心迹》近30多万字,分七章三十九节,88个人物的鲜活故事跃然纸上,读后被重庆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那份炽热的高原情怀深深感动。211名援藏人。同时在这本厚重的报告文学集里,我还看到了作家周鹏程的艰辛付出,为了写出《藏地心迹》,他也是去西藏去昌都去援藏的基层单位。克服高原高反带来的痛苦,深入基层逐一去采访,跟援藏伙伴们同吃同住,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写稿子,直到采访结束回到重庆就倒下了,在医院躺了半个月后才慢慢恢复过来。
西藏,不仅仅是重庆人民一生的牵挂,也是全国人民一生的牵挂。来自全国各地的援藏志愿者们一批一批走进西藏,支援西藏,建设西藏。对于重庆人民援藏24年来,在西藏发展的进程中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24年来,重庆人民见证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丰碑上,在西藏发展的史册里应该留下他们的名字。作家周鹏程倾情写出的力作《藏地心迹》里,用白描手法真实记录了88个普通援藏者的高原生活,也是在还原援藏英雄们的真实生活,每一个真实的故事,似一粒珍珠,熠熠生辉。在援藏的岁月里,不单单只是奉献,还有牺牲,还有队友们为了高原的明天更美,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高原。
《藏地心迹》里真实的记叙了重庆地区援藏人在西藏昌都等地区的工作生活状况,这些日常工作中蕴含一种大爱,一种奉献,甚至是一种牺牲。如果我没有读过这部集子,我不会知道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就是因为《藏地心迹》的出版问世,才让我们记住了那么多的无名英雄,才让人们对一个时期一个地方的变化进程有了更多的了解认识。它将会作为一个历史文献留存下来,这个文献尽管多了一缕文学的色彩,它却那么鲜活,那么耐人寻味。这个作家周鹏程2019年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重庆人民要感谢他,西藏人民也要感谢他。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的优秀之作
《藏地心迹》以丰富祥实的文字记录重庆人在西藏辛苦的援藏故事。作家周鹏程精心布局谋篇,篇篇文章记叙思维严谨,条理清楚,罗列数据真实准确,人物形象丰满感人。其文字张力收扩自如,文采飞扬,是纪实报告文学中的优秀之作。2019年8月获重庆市“五个一”报告文学奖。这是对作家周鹏程最大的鞭策与鼓励。
第三章在时光的长河里慢慢靠近你。这个章节写的是重庆市首批“组团式”教育工作者赴昌都一中的援教故事。教育援藏是国家发展策略,它凸显了一种国家力量。这个章节里写了来自重庆铁路中学副校长黄土在昌都带领50名教师的援教的酸甜苦辣和取得的成绩。无论是写教育的“苦行僧”周亚军、让藏区孩子笑脸常开的万明富;还是写曹发杨、殷喜洋和黄江三位教师的高原情怀,以及自己掏腰包支助帮扶两个贫困家庭孩子的黄爱明。这个章节我读到的都是人民教师的大爱情怀,内心满是感动与崇敬。
第五章茶马古道唱响青春之歌。杨鸥带领21名重庆援藏干部扎根昌都市察雅县,用了三年时间实现了“造血式”援藏。杨鸥实施的是教育援助和经济援助。刘书获是80后县长,人年轻有干劲儿。他负责对口援助察雅县的具体衔接和实施工作,他把爱献给察雅人民。他每年资助一万元给那个单亲家庭的贫困大学生,接对子帮扶4个读书的孩子。察雅老百姓称他“爱心县长”。王尺方,杨云莉,唐玉兰、李时春是来察雅县援藏的医生,他们的医者情怀让人动容。赵世文来自教育局,殷海燕来自城管局,葛钊宇是农业专技干部,税小华是重庆文理学院财政讲师,他们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背井离乡来到察雅,践行着“扶贫先扶志,扶志先育智”的理念,辛勤工作,默默奉献,且把清风当乡愁。
第六章那一朵朵白云,那一座座雪山。江世洪是从重庆江北走来的铁肩汉子。从踏上援藏路上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当成类乌齐人,也成了人们眼里的工作狂。他的“一面、一网、一线、补短板”工作思路,这一方案是推动重庆援藏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由“漫灌式”向“滴灌式”转变,由“粗放式”向“精准式”转变的有效机制。这个用心用情用劲的汉子,梦里的格桑花,永远盛开在他的心原上。夏林援建的“民族团结广场”就是类乌县人民心中幸福温暖的春天。李小荣、张群、高凌、吴晓兰和吴彦是来自重庆长寿区人民医院的五位援藏医生,人称“五朵金花”。他们高超的医技在类乌县发挥得淋漓尽致,她们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在藏区广为流传。周青梅医生的爱心像网络一样宽广,李建斌医生被当地藏民称为“最美格桑花”,刘燕医生帮助母女二人闯过“鬼门关”,年轻的李承泽医生是以“为人民服务”的援藏初衷屹立在雪域高原上的。
最末一章:千里盐田的苍茫诉说。这最后的记叙讲重庆人在芒康县的援藏故事。无论是王代兵、袁晓剑、梁丽华、张茂乔,还是唐成、陈钢、黄颖、夏滔、程瑜等援藏干部职工,他们的身上都彰显出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他们的援藏经历于他们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于我们普通读者是一场心灵的洗涤,是感动,也是敬畏。
这是一部文字大美心灵更美的作品
《藏地心迹》如此厚实绵长的一部纪实文学书籍,读起来很轻松很畅快,得益于作家周鹏程行笔流畅、语句鲜活、文字唯美的语言风格。作家周鹏程是个多面手,他平日里写诗歌、写散文、写散文诗。所以即便是写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非虚构散文这些普遍认为比较枯燥的文学体裁,他也写得如行云流水般的美丽。
《藏地心迹》是作家周鹏程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厚礼,也是重庆援藏人留给西藏人民一段最温暖的记忆。
祝福作家周鹏程创作丰收,祝福西藏的明天、重庆的明天,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周家琴,女,汉族。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阿坝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诗集《卓玛吉的风铃》,散文集《山里风》,现为《草地》杂志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