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报告文学:老刘的苹果园

(2019-06-28 22:10:42)
标签:

旅游

作业练习

分类: 报告文学


    老刘的苹果园 

 文/周鹏程

 

静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苹果。

圆圆的苹果,红红的苹果,像挂在枝头的小太阳,每一天都在幸福地微笑。

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被称为“陇西要冲”和“苹果之乡”的地方就是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之前,我对这里了解并不是太多,春夏之交,应邀参加该县组织的“作家眼中的静宁扶贫”采风活动,使我对黄土高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年少时就听过一首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总是我的歌我的歌......”歌声蕴含悲悯的豪情,西北人民不屈不饶与自然抗争的乐观精神世代传承。这让我很早就对黄土高原有了敬畏之心。

到静宁,我的主要任务是去拜访一个苹果种植大户。

他叫刘连民,今年54岁,家住贾河乡中堡村,去之前,乡政府干部姚乾就向我介绍说,老刘家有果园30亩,去年收入40多万元。

作为农村,一年收入40万元可谓是人人羡慕。

老刘一家四口,两个儿子都在外面打工,他与爱人宋给瑞在家负责苹果园。

“十几年前,政府就号召我们种苹果,当时只有2亩自留地,而且还不敢种,怕卖不出去,当时一边种粮食,一边种苹果树,以防万一。”老刘毫不掩饰地说出了最初的情形。

几年下来,种植苹果树,经济效益明显比农作物高,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这成为村民们共同的认识。

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贾河乡开始大面积种植苹果树,老刘家的果园也由2亩扩建到12亩,最后发展到30亩,在全乡都是大户。

虽然贾河乡距县城77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一个乡,但是这里以山地为主,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通风条件好,有利于苹果的生长,是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健康成长的摇篮。

“一乡一品”!在脱贫致富路上,贾河乡把苹果产业开发放在全乡发展的首位。一同参观老刘苹果园的贾河乡党委干部介绍说,到去年底,全乡果园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基本实现全乡适宜区全覆盖,挂果园面积达2万亩,户均果园面积12.6亩,人均果园面积2.6亩,果品总产量达到4万吨,果品收入1.6亿元,户均果品收入4万元,人均果品收入7600元。

这是一棵致富树,这是一条幸福路!

数字无言,彰显发展历程。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老刘坐在干净、整洁、家具家电一应俱全的新房里,滔滔不绝讲述自己的故事:

几十年前,脸朝黄土背朝天,一日三餐难饱,日子过得十分辛酸,从种苹果树开始,一家人渐渐看到了希望,从吃不好穿不好到脱贫致富再到到现在年收入40多万,生活可以完全用幸福两个字描绘出来!

  我们边走边说话,徜徉在幸福的康庄路上,初夏的微风把老刘的果园轻轻吹拂,远处是一片苍绿的山岗。

  黑压压的果园,一望无际的果园,在山岗上自由延伸,有的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每一棵树都精神饱满,一树繁果在枝头错综复杂排列,每一个幼年苹果都被黄色的纸袋保护着。我很奇怪,为什么每一个苹果都用纸袋包住?这时老刘说,这叫“套袋”,是苹果生长的重要环节。到了秋季,脱掉纸袋,苹果渐渐变成红色。

  “到了国庆前后,你再来这里,红色的海洋,成千上万亩苹果熟了,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看到眼前的果园,几乎每一棵树都有特别的造型,树下环境卫生干净,好一番庭院经济的感觉,我想,老刘为了这片果园,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

穿梭在老刘的果园中,我突然想起要在微信朋友圈发一首关于静宁苹果的小诗:

 

  黄土不见树一湾,谁家金果挂云端。

春风一夜花向实,秋来十月红满天。

 

  老刘说,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致富才算富。今年他家苹果园的苹果套袋35万个,保守估计,今年收入50万元没问题。其实,每一年旺季,忙时,他都要请本村的老乡来帮忙,比如给苹果束花、束果、套袋、施肥、去袋、摘果等时节,他都要固定请10余位村民参与劳动,这样近处村民们凭劳动力一年至少也要挣好几万元。

  老刘的苹果园为什么每年稳赚不亏?难道它就不会遇上冰雹或风雪天气等自然灾害?

  当我这个疑问还没出口问他,他就开始介绍当地政府对苹果种植户的扶持政策。

  为了防范自然灾害给种植户带来损失,比如狂风、冰雪冰雹等天气突来,静宁县委县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在全县苹果种植区域,建设人影工程,并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在高山墩等地建成人影炮点。这一措施很好地降低了冰雹灾害,进一步提升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据统计,去年就打了800发炮弹。同时,政府还配套建设提灌工程、架设伞状防雹网、引进现代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大型防霜机和小型防霜机、智能防霜冻烟雾发生器、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等等。

“没有党委、政府的强大后盾,我们的苹果园就不会一帆风顺。党和政府是我们果农永远的靠山!”

据老刘介绍,他果园里的苹果完全不愁销路,因为县里帮他联系了德美公司和雪原公司每一年定点收购,每年到了收获时节,农业产业公司的车就开来拉苹果,多多益善,价格年年看涨。

说到静宁苹果,也许四川、重庆和西南其它几个省市的人相对了解些,因为这里的苹果主要销往四川、重庆以及西南片区。静宁是全国苹果规模栽培第一县,经过几十年发展,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中华名果”享誉全国,静宁苹果已经注册为全国驰名商标,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A产品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和良好农业规模基地认证等7张国家级名片,“中国苹果之乡”静宁名不虚传!

漫步在老刘的果园里,看到正在孕育的苹果,看到一棵棵历经风霜而挺拔向上的苹果树,我突然想起了诗人傅天琳的诗《我是苹果》:

 

我是苹果

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我的微笑,挂在孩子脸上

我的甜蜜,流进老人心窝

我给远航的海员充饥

我给沙漠的行者解渴

我使失去信念的病人恢复健康

我使健康的人更愉快地生活

 

我是苹果

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

我是叶子和花儿合唱的歌

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

我是可以捡得的珍珠和贝壳

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

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

 

我是苹果

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这样一首想象丰富的诗歌,把我们带到快乐的时光里,即青春有希望,又激情有远方,记得这首诗被选入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苹果对于静宁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首诗,也不仅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还是脱贫致富的法宝。

走出老刘的苹果园,一轮晚霞映红了天边,黄土高原上遍地金光,晚风吹着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天籁之音。突然,汪汪的几声犬吠把我从梦境中惊醒。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静宁靠苹果奔上了幸福的快车道。

以苹果产业为带动,静宁县发展纸箱包装生产企业18家,年产纸箱近4亿平方米,产值11亿元,占甘肃的三分之一,被命名为“中国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

因为苹果产业的发展,静宁县金果实业有限公司迅速成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单位,从事苹果种植、收购、储藏、深加工及销售。拥有万吨益生菌发酵果蔬饮料生产线和苹果全产业链追溯体系。

欣叶集团是静宁县果品产业链条拓展延伸的典型企业,拥有纸箱包装、果品储藏、贷款担保、电子商务孵化园、欣叶国际大酒店等6个子公司和1个果品合作社。

在静宁,和苹果产业有关的企业还有很多,这就是静宁苹果带来的连锁效益。

在静宁,和老刘一样有这样一个苹果园的村民还有很多,这就是村民致富的“定心丸”。

苹果就是金果,它是挂在静宁老百姓心红红的太阳。

            2019年6月28日

 

作者简介:周鹏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新诗学会副会长。出版诗集《花开的声音》《迷雾城》《旧年的雪》,报告文学集《青春踏歌》《藏地心迹》,散文、评论集《永远的影子》等。在《诗刊》《诗选刊》《星星》《四川文学》《散文诗》《延河》《青年作家》《中国报告文学》《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华西都市报》等各类报刊发表作品数百万字。

报告文学:老刘的苹果园
红军纪念广场留影。
报告文学:老刘的苹果园
作家眼中的静宁扶贫,全体都有!
报告文学:老刘的苹果园

报告文学:老刘的苹果园
老刘的金果园
报告文学:老刘的苹果园
摇钱树!
报告文学:老刘的苹果园
中间的美女叫马尔康滴周家琴
报告文学:老刘的苹果园
手持手机的帅哥叫著名滴诗人李满强
报告文学:老刘的苹果园
高个子叫大编辑滴白麟
报告文学:老刘的苹果园
从左起:周鹏程、吕不二、吴佳骏、杨献平、李新立、人邻、陈宝全、 刘晓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