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家周鹏程的文学艺术情怀

(2018-12-22 14:38:38)
标签:

作家情怀

分类: 评论

      作家周鹏程的文学艺术情怀

   

          眼里有诗和远方   心中有爱和友善 

                ——作家周鹏程的文学艺术情怀

                                            杨辉隆

 

2018年12月21日下午,主题为“弘扬慈善文化 助力脱贫攻坚”的首届重庆(中国)慈善诗歌朗诵会,在重庆举行。来自市内南岸区、九龙坡区的10余所中小学校和艺术培训机构100余名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诵,让观众享受了一趟高雅的慈善文化盛宴。近400人出席的公益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积大的正能量效益。中共重庆市委原常委、重庆市政协原副主席、重庆市慈善总会会长刘光磊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他指出,慈善事业离不开慈善文化,离不开现代慈善价值观的支撑。

这场活动的组织、策划者就是作家、著名诗人周鹏程。除了潜心文学创作,他还特别关心公益事业,他说:我们不仅眼里要有诗和远方,心中还要有爱和友善!

                     

                               历经苦难的才子

 

周鹏程70年代初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麻石乡一农家小户,父亲是县林业局空山林场职工,母亲是农民。兄弟姊妹5个,他排行最小。由于家处农村,家庭条件差,经济困难,在童年的记忆中就是贫穷和饥饿。那时是合作社,靠工分吃饭,年底结算,每年家都是“补钱户”,粮食是永远不够吃的。水稻熟了吃大米,红薯好了吃薯片,洋芋熟了吃土豆,年年都这样熬,年年青黄不接。

有一年春天,大哥进了县城读师范,姐姐在区上读高中,二哥在乡上读初中,三哥在村上读小学,村上小学大约有近十里路,中午回来很不方便,故只有吃了早饭去上学,“早早饭”。天还没有亮,母亲就起床给三哥做饭了,听见响动,肚子咕咕直叫的鹏程在床上再也睡不着,就故意把床弄得很响,母亲也给端了一碗来,这时发现,“早早饭”是红薯片放在水里加盐煮熟就制作而成。水煮红薯片,们吃得很香。全村的人一天最多吃两顿饭,吃了“早早饭”的学生中午只有休息的份,空着肚子等放学。鹏程觉得童年最快乐的就是吃肉。杀年猪的时候,打牙祭,肉尽管吃,每次肚子都吃得像铜罐,每次都吃得上吐下泻,大人说这是肉吃伤了!

读大学时,他特别对两门课感兴趣:大学语文,哲学。语文一直是他的爱好,成绩也一直优秀,所以为他以后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哲学使人聪明,给智慧。那时最活跃的是搞文学社,他的代表作之一《独坐黄昏》就是在那时创作的。 他说:读书虽然没有让平步青云,但确实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

他的精明能干是大家共同认同的,他不但有才,还有情怀。他脑子特别好使,点子也多。

对于很多人来说,巴中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巴中并不富裕,山高路远,好多地方还处于一种原始的状态,但我感觉奇怪的是,无论是离开了的还是坚守着的,他们都对那片土地充满深情。这在其他一些地方似乎是不可想象的。鹏程为加强巴中和重庆的经济文化交流做了很多具体的事情,比如组织乡友聚会,策划成立重庆巴中商会,编选乡友联络图,等等。

2007年在他的组织策划下,他编写了《巴渝情缘》这本反应在渝巴中人的创业故事的大型纪实书籍,并编辑了老乡通讯录,为在渝巴中人提供了详实的通讯信息。并同时筹建成立重庆巴中商会,为乡友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巴中商会成立那天,鹏程感慨万千,他觉得他终于为巴中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实事。激动之余,鹏程即兴赋诗一首《咏怀》:吾为乡友鬓成丝,惭愧蚁力侍君事/诺水千里一段情,光雾万景两行诗/山水之城展宏图,茫茫乾坤觅旧知/难得人生真洒脱,借问故乡何处是。周鹏程也由此取得了领导和乡友的信任,被推选为重庆巴中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老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眼里总是满含热泪,因为我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鹏程对家乡巴中更是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在他任职商会期间,数次组织在重庆的巴中成功人士及企业家到巴中投资考察,在他的努力和推动下,促成了两地一些企业的联姻及项目的合作。他还利用自己媒体人的身份,多次组织重庆作家到巴中采风,重庆的主流媒体记者到巴中采访报道。

                   

        为梦想披星戴月

                     

“不一定要做诗人,但一定要做一个有诗意的人。诗歌不仅仅属于诗人,它应该属于诗人以外的更多人。我的诗歌第一次走进校园,朗诵会得到了在场听众的好评,这说明诗歌是可以回到生活中的。”2017年5月,在重庆市第三十八中学校举行“五月踏歌”周鹏程个人专场朗诵会后,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此次朗诵会上的26首诗,都是他近年公开发表过的。其中,《秋风吹过的村庄》是从他2016年获得重庆晚报文学奖的组诗里挑选的一首,这个标题也被重庆晚报副刊2016年的优秀作品集选为书名。自己的众多作品中,他比较喜欢的还是《欠条》,他觉得这首诗写出了繁华市井背后诗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他说:“每个人扪心自问,一生中有多少亲情,多少温暖陪你走过,难道我们不应该胸怀感恩之心?而我们自己又为别人做了什么?”

在他的写作生涯中,有两位前辈最让他感动:梁上泉创作了半个世纪,新旧体诗歌写了几千首,至今仍然在写诗、读诗、出诗集。他永远都在为诗歌忙碌奔波。周鹏程说:“在梁老师83岁时我去看他,他正在房间整理作品,精神饱满,还为我的报告文学集《青春踏歌》题写书名。他永不停息刻苦写作的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另一位让周鹏程感动的人,则是季羡林先生。他觉得,季羡林超丰厚的生活阅历和才华让人望尘莫及。事实上,对鹏程的写作影响最大的事,莫过于故乡情怀。他的老家在麻石乡瓦尖山村,现在那里的房屋已经破败,阔大的院子早已无人居住,整座山快成为原始森林了。只有祖坟还在那里守望,与野草和飞鸟相伴。“实际上我已经不是那里的人了,我的户口连同家人的户口早就迁到了重庆,但是我迁不走我的童年,迁不走我在那里的父亲母亲的墓碑,迁不走房前屋后的树林竹林,迁不走故乡的春夏秋冬,迁不走故乡的梦!”鹏程感叹道。无数的文字因为灵感需要,把他们组合在一起,或成歌声,或成美文!这就是一个作家毕生完成的事业。当然这种组合的原动力在于生活的阅历,手段和方式在于作者的思想。鹏程正是把自己的灵感与文字运用到极致的作家,他的故乡,在他的诗歌里高耸入云;他的城市,在他的诗歌里五彩缤纷,高尚优雅。

他说,新媒体的出现是必然,但无论如何,作家必须坚持自己的写作向度。就拿诗歌来说,百年新诗,今天面临的却是严重边缘化,在物质与精神的较量中,诗人的声音逐渐沙哑,鹏程愿意用宽阔的心去原谅人们对诗歌的遗弃,但是却无法容忍一些伪劣的诗人无病呻吟。在诗歌缺少,诗人泛滥的当今,人们彷徨:什么是诗人?胡乱的拼凑几段文字,坐在自己的衣兜里嚎啕,就自称诗人,这不仅是愚弄读者,也是对诗歌的幼稚诠释,更是对诗人桂冠的极不尊重。他认为:诗人是受人尊重的,诗人是有尊严的。诗人与写诗的人是有界限的。

在物欲横流的浪潮里,诗人欲说还羞,诗歌的穷途末路便是自然而然的了。诗歌成不了卖钱的气候,一些诗人谈钱色变,以为诗歌天生与经济绝缘,以为只有与钱绝缘的诗歌才是诗歌,才是诗人的风度。于是,诗歌永远生活在低处,生活在潮湿阴暗的角落。那些可悲的诗人还在孤芳自赏,自命不凡。一些见光死的诗人,在虚拟的世界里,把诗歌与读者隔离,把现实与幻想隔离,把生命抽象,用无数虚幻的头衔鱼肉网民。一些评论家、一些学者、一些诗派的倡导者用心良苦,可是他们的蚂蚁之力挽救不了一大群不争气的诗人,更挽救不了这个“敌视”诗歌的岁月。但是,作为把毕生都献给文学事业鹏程来讲,一定会有一批诗人不计名分,不计得失,正在超凡脱俗地前进,突围诗歌的怪圈!

对人性的挖掘,对生命的疼痛,是周鹏程写作的动力;也是他写作的自我意识。他常常把自己的爱恨情仇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甚至过早还亮出自己的底牌。许多怀揣美好理想的青少年,对文学期望值太高,想一夜成名成家。于是兴趣盎然勇闯文学这座独木桥,有些放弃工作,有些丢弃生意,以为稿费可以过日子。结果被别人视为“酸文人”。周鹏程在大学期间写过小说、诗歌,办过文学社。但是大学毕业后,迫于生计,放弃了几年写作。直至生活、家庭基本稳定后又重新开始写作。写作可以让自己向人们诉说,可以把心灵的河道疏通,所以他一直坚持。

近些年,周鹏程主编《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1940-2015)》《中国乡愁诗歌精选》等10部文学著作。主编这些书他的目的就是给全国的诗人提供展示平台,从不收取任何费用,所有出书款都由他自己支付,还要倒贴邮寄费。

但,这些付出他无怨无悔!

  

    永不言弃的艺术情怀

 

周鹏程近年来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文学造诣也在与日俱增,他创作和编辑的一部又一部文学书籍让人震撼。他的诗歌研讨会,朗诵会让很多人受到启迪。在《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华西都市报》《星星》《诗选刊》《四川文学》《延河》《散文诗》《草地》《西部散文》等50余家全国公开报刊发表作品数百万余字。出版诗集《花开的声音》《迷雾城》《旧年的雪》,报告文学集《青春踏歌》《雪域国是》,散文集《永远的影子》等连续两届获得《重庆晚报文学奖》。2017年加入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201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下面是重庆乃至国内都具有权威性的一些著名作家及评论家对他在文学及诗歌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及艺术造诣的评价:

吕进(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西南大学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对生命的敏感,对自然的情感,对过往岁月的美感,化为随处喷出的灵感。读鹏程的诗,你会感悟到一种温暖,诗人在用内心的温暖去融化旧年的雪。读他的诗,你会感悟到一种温柔,诗人在用灵魂的温柔去发现故乡的世间的自然的美。他的诗朴实,真诚,有厚度。我喜欢鹏程这种贴近地气、饱含人性、呼应时代的诗。我点赞他的路子。化用他的诗句,我想说:请给他的种子以土壤,让他开出诗的尊贵;请给他的翅膀以天空,让他鹏程万里。

王明凯(重庆市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著名作家):读鹏程的诗,有一种感同身受在一遍又一遍抽打着,总觉得他与自己相似,既是居住在这座城巿的乡下人,又是根系乡下又逃离了乡下的城市人,他的脚步和生命、文字和花朵,总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穿行,他的爱和怨、喜和忧、疼痛与坚韧,总在一座城市和一个地名的高度上手挽手,心连心,沉重而艰辛地呼吸。

傅天琳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 鹏程的写作是有根基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写作,的诗诞生于泥土,浑厚、朴实、清新,他把山野气息、勃勃生机以及现实的无奈、生命的痛感融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读者伸手就能摸到这些诗的亮度和热度。秋风吹过的村庄是一首写家乡的诗。《2016年重庆晚报副刊优秀作品选用了此首诗名为书名。可以看出,鹏程对诗的理解既敏锐又透彻,他的创造力是丰富的强劲的。诗稿中还有一部分抒写历史题材,鹏程去西安可能只是短短几天,在白帝城也是一瞥,却能读出他长久的思考,如一枚石子穿过时间的缝隙,带给读者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的厚重感。鹏程不愧是一个实力不凡的优秀诗人。

蒋登科(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南大学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 鹏程是我的老乡,也是老朋友。他有大山人的朴实,也有大山人的坚毅。在文学创作上,他是个多面手,写诗、写散文、写评论、编书、编报纸,样样在行。他的诗来自生活体验,也来自长期的自我积淀,充满灵性而又具有底蕴,忧患意识、自嘲自省意识时常从他的笔下流出,使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人生思考、现实体验的深度、广度与厚度。鹏程的诗不以追随潮流、张扬时髦取胜,而是在朴实之中透露出机智,在平常之中蕴含着奇崛,在细腻之中包含着豪迈,丰富而有层次,就像我们的家乡大巴山,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领略到不同的风情。鹏程的散文诗大多属于行吟的收获,面对不同地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诗人投入其中,尽情体验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滋养,并由此反观自己的人生,最终在与自然、历史、文化的碰撞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鹏程的不同题材、主题的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细腻,有的雄浑,有的婉约内敛,有的直抒胸臆,可以看出诗人在处理不同的情感时拥有不同的笔墨,而且视野开阔,情绪饱满。我相信,他走的是诗歌的正路,沿着这条道路,鹏程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艺术收获。

 唐力(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著名诗人、原《诗刊》编辑): 鹏程心有翅膀,故他能在广阔的山河中徜徉,将那些山峰、河水、庭院、草木等等,都移植到纸上,用精巧的词语、用优美的意象,用奇妙的比喻,修饰它们、装点它们,使它们或豪壮或婉约的风姿与美,格外动人。当读者阅读到这些诗篇,那些景与象,莹然如化,如在目前。实际上,这些山河已不再是单纯的山与河,而是诗人心灵的外化,他借此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内在的体验、思考、感受。他借物赋形,是诗人心灵里内在山河的呈现。“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鹏飞万里,在广阔的空间里,诗人周鹏程依然心系家园,心系家园的一棵老树、一根古藤;一栋老屋、一片旧瓦……无论诗人飞翔多么高渺,多么辽远,一缕炊烟,总给他指明回家的道路。或者说,他总能凭借一缕炊烟,回到故乡。故乡是诗人永难忘怀之地,家乡的事物成为诗人周鹏程情感的承载物,是他全部爱的体现,这使他的诗歌、温暖、真切、自然,触动人心最温柔的部分。海德格尔说,“诗人天职是还乡”,诗人在高飞中远离,在远离中回归,是为了更好地贴近那生命中的“本源之地”。

  夏寒(《中国散文诗年选》主编、著名散文诗作家):我读过鹏程许多的散文诗,他的散文诗就像他本人一样朴实,从不玩花俏,读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同时也不失诗意的表达。这些散文诗,除了亲切、自然的本色,更多的是一种植入血液的情感,那种情感流露在《向村庄挥手》的瞬间可以说他的散文诗无论是立意、意境、审美、叙述、结构、思想、内涵等诸多方面,他都很娴熟地掌握了创作的技巧,可见其功底的扎实。我相信,鹏程还会不断有新的突破,会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在此,衷心祝愿他!祝贺他的散文诗集《旧年的雪》出版! 

 ......   

2017年,著名作家黄济人为周鹏程散文诗集《旧年的雪》题写书名,并对他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赞扬。

2018年11月,他不怕高原反应,独自背着行囊到西藏,走遍昌都市区和4个区县采访重庆援藏干部,了解重庆援藏人在西藏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赞美他们的政治素质,讴歌他们的奉献和担当精神,历时整整一个月。在雪域高原上,4000米以上的藏区,他不顾感冒、咳嗽等身体不适状况,日夜坚持采访,访问干部群众达120余人。收集援藏素材60余万字,创作30万字的报告文学《雪域国是》,已与西南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事宜。12月初返回重庆后,他因为严重的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和胸膜炎住进了医院。

在昌都采访期间,他创作了诗歌《写给达因卡的兄弟姐妹们》刊登在重庆晚报副刊,极大地鼓舞了大批援藏干部,诗歌《翻越朱角拉山》写出了类乌齐县的艰苦条件,他用诗歌赞美英勇的西藏人民。这首诗被北京诗人、书法家王爱红书写成书法作品,收录进《中国诗人生日大典》一书。

“河流日夜奔腾,是想和海汇聚,海的力量无穷无尽。我不停地写着诗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不停地靠近生活,是为了更音准地高歌......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便只顾风雨兼程!

周鹏程绝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和眼前的苟且,他正以充沛的精力,以大巴山傲视苍穹的姿势,挥毫胸襟,浓墨重彩地书写着美丽河山和时代华章!

也许,他会是下一个梁上泉;也许他会是下一个蒋登科;也许,他会是下一个茅奖或鲁奖获得者。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文学艺术领域,周鹏程一定会是我们诗人的骄傲和自豪!

 

(杨辉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纪实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奉节县作家协会主席、《三峡诗刊》名誉主编。)

 

 作家周鹏程的文学艺术情怀


作家周鹏程的文学艺术情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