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地写诗,愉快地歌唱
——在《三峡诗刊》出刊50期座谈会上的发言
《三峡诗刊》副主编 周鹏程
三峡是一面镜子,横亘在时间的长河里,世界从而波光粼粼;三峡是一幅巨画,挂在时空的走廊里,人间从而诗意浓浓。以三峡地域命名的民间诗刊《三峡诗刊》继往开来,正在强势引领众多“三峡派”诗人在诗歌的沙漠里铿锵向前!
在三峡壮美的画卷里,我们仿佛可以看见无数的星星正在冉冉升起......
今天,《三峡诗刊》迎来第50期出刊,50期意味着10多年的峥嵘岁月,50期意味着一群人不断接力的辛酸苦辣,从奉节到万州,从万州到重庆,再走向全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诗歌生存环境极不乐观的情况下,当许多民刊纷纷倒下或者夭折,《三峡诗刊》却坚持下来了,《三峡诗刊》却活下来了,这就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诗歌的守望者,就是诗歌公益事业的奉献者,就是诗意人生的开拓者!在这里,请允许我以《三峡诗刊》副主编的名义提议: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冉晓光、杨辉隆两位主编十年无私付出,默默甘为他人作嫁衣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示衷心感谢!谢谢你们!
重庆诗人是幸运的。重庆有著名诗人傅天琳老师、李钢老师、李元胜老师等等这些大牌诗人以及老诗人洋滔、黄兴帮、张华等老师对重庆年轻诗人传、帮、带,重庆有著名诗歌评论家吕进教授、蒋登科教授等为诗人的作品提味加盐,重庆有两江潮、夜雨等报纸副刊,有文学专业报刊《重庆文学》、《作家视野》等,近年来,《重庆法制报》了然副刊,《重庆政协报》副刊、重庆日报农村版副刊纷纷为诗人们提供发表平台。一些民刊开始占有一席之地,譬如《几江诗刊》、《广场诗刊》、《大风诗刊》等等成为诗人的练兵场。重庆有这样好的诗歌环境,那么重庆新生代诗人该做什么呢?我认为,是静下来,安静写作!远离嚼舌头的所谓诗人!
三峡诗群,灿若星河。何其芳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当代优秀诗人不断涌现,比如今天在场的徐培鸿、唐刚、林涛、李尚朝、肖敏、李剑东、张守刚、王家魁、杨亨荣、刘政厚等都是杰出的代表。还有今天虽然没有到场,但一直是三峡诗人群落实力诗人,如向求纬,柏铭久,哈罗,何真宗,李美云,李自平,张乾东,秦勇(太多,恕不能一一列举。)........
爱尔兰著名诗人、诺奖获得者谢默斯.希尼的一首诗《远方》:当我说我来自“远方”/关卡的警察质问:“哪个远方?”/他没完全听清楚我说些什么就以为/那是这个国家北部某地的名字。/而现在它——既是我居住过又是我/离开了的地方——仍然有很长距离要走/像花了很多光年从远方而来/又要花很多光年才能抵达的星光。这位著名诗人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有36位世界诗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们都是世界文学的顶级大师,但我想,是不是所有写诗的人都记得住他们呢?音乐人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回头看当下诗坛,浮在面上的诗人很多,想一夜成名成家的诗人太多!诗人们是否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诗?为什么要当诗人?如果我们舍弃一些所谓的名分,诗人会更加酒脱!
新诗百年《三峡诗刊》50期座谈,我们不是向诗坛表功,也不是向诗友们请赏,我们简单的回顾和梳理,是为了更好地办好第二轮50期,我相信前赴后继的三峡诗刊编委们、编辑们会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的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写作方向,坚持“培育三峡诗群,打造一流诗刊”的办刊宗旨,在内容、栏目、设计、排版、印刷、装帧等方面一定会有更大的质飞跃!在选稿方面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积极主动地为中国新诗发展尽绵帛之力!
最后,十分感谢天琳大姐,登科教授,李钢老师及在座的王淋、石春雷、郑劲松、杨平、张智、吴海歌、刘雪梅、彭敏、泥文、松籽、刘萧萧等诗友们参加今天的座谈会,为三峡诗刊的发展建言献策!
谢谢大家!
2018.1.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