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鹏程诗集《迷雾城》(王应槐)
(2014-09-08 13:42:19)
标签:
王老师诗歌评论 |
分类: 评论 |
人生之旅,道路漫长,沿途景致有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也有雾锁楼台烟雨迷茫。年少时光,意气方遒,锻造青春,打磨理想,这似乎成了人生长途中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随着时间的风化,岁月的消融,人到中年,便开始审视现实,沉思与回忆那些积淀已久的人和事,那些山岗上迎风摇曳的花朵,田野里铺满的落叶。呈现于他们眼前的,或许是灿烂的霞光,或许是朦胧的迷雾。无论何种景象,他们都想从中发现自己生命的印迹,为着未来的行程。
诗人周鹏程即属于后者。在跌跌撞撞中进入中年的周鹏程,深深地感到他在山城的钢筋水泥和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大码头走失了自己,“前不挨村,后不沾店”,四顾茫茫,仿佛身处一座迷雾之城。正如诗人在《故乡的石头》中所描写的:
石头在呻吟,在建筑物下回忆
石头在忍耐,在疾驰的车轮下一忍再忍
这些负重的生命,断裂了历史
石头忘记了来自何方
自己又将走向何处
石头很迷茫
故乡的石头在消失
故乡的石头在消失
尽管迷茫,尽管“故乡的石头在消失”,但诗人怀着对春天执着的信念,走上“踏青”之路,在城市与乡间、乡间与城市反复叩问,上下求索,寻找并表现生命的真谛。那么,在诗人周鹏程的眼中,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呢?
首先是做一个心地善良思想纯真的人。即心底坦然,敢于说实话,说大实话,毫不掩饰,以诗歌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无论春花秋月抑或雨雪风霜。
周鹏程的纯真,是从“寻根”故乡肇始的。故乡,不仅有亲切的乡音和山川流水,童年的田埂和青春的颤栗,还是一个人生命的出发地。在生命之源寻觅纯真,是最真实、最本质,也是最原生态的纯真。
让我们随着诗人的镜头,去看看今日山乡真实的画面吧。外出打拼的诗人回到故乡,多年不见的故乡是否还是原来的模样?“我带着雨的思念回到故乡/汽车碾过湿润的山冈/痛与泪水搀扶着母亲在风中/艰难前行”“村庄在漆黑的夜里归位/记忆变得更加泥泞”(《六月返乡》)。泥泞的记忆昭示着故乡已变了,变得寂寞,萧瑟,从前绿荫掩映、牧歌悠扬的村庄已经消失:“
但是,诗人也深知,村庄的荒凉是暂时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通过这一阵痛,这一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的暴风骤雨,村庄的田野山峦依然会丰腴、美丽,乡民们会结束长久的贫困,走向富裕。因此,他仍然执着于对村庄的热爱,对故乡的深情。如《通江,我依然爱你》:
我这样毫不隐晦地说出“依然”
是因为我离开你已经快20年了
通江,你珍藏了我的童年,揭开了追梦的心
我自豪,我来自通江
一个与红色有关的地名
山灵水秀养育我数辈祖先、亲人和留守的乡亲
我这样狭隘地说出“依然”
是因为我艰难地听到通江的声音
忙碌于水泥森林,穿梭于灯红酒绿
在母亲的忌日回到通江
在寒冬腊月倾听麻石的鞭炮声声
这样的机会在一年一年地减少
通江,我这样执着爱你
是因为我的身体里流着你吃苦、朴实、感恩的血液
故乡,在游子的生命里逐渐清晰
是谁把我从出生地推出
是谁让我看到你凋零的痕迹
黄土地成为记忆,青瓦房在梦中轮回
当诺水河里的水不再流转
当瓦尖山顶的白云不再飘逸
通江,我依然爱你
这种平平淡淡真实朴素的歌唱,还体现于那些再现繁华都市生活的吟咏中。山城重庆,不仅有摩天大厦,高速铁路,灯红酒绿,衣冠楚楚,也有茫茫人流,棒棒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群……。这是我们从《安静的城市》中所见到的:“钉子户从城市的丽景中退败/安静的一座城市/感到饥饿/也许被什么包容/一些事物正在潜移默化//安静的街上,许多/背负看不见的重物的人群/在黄昏时分各自带着叹息回家//只有佝偻着的一对男女/悄无声息/搬运城市的呕吐物//酒醉的城市/躺在路边熟睡/偶尔传来昆虫的呻吟/送走疲惫的小姐先生”。再如《大码头的歌声》:“今天,我的梦准备撤离,就从这个大码头开始/悄悄地,悄悄地,让心登上3号码头....../卖报纸的、烤羊肉串的、擦皮鞋的、发传单的,统统不理”。《轻轨上的风景》则又是一种写实画面:
从动物园到上清寺
轻轨划破长空
在水泥的森林里歌唱
老人微笑,小孩欢跳
年轻人站着做梦……
这段距离,我重复了多少时光
上班的车厢里,装着希望
我听见许多人的心跳,那么激荡,那么匆忙
我看见美丽姑娘睡觉的模样
时间那样短暂,歌声却那样悠长
我听不清歌词,但我看见了它奔跑的方向
作者的镜头聚焦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表达的是普通人的生命理念和生存状况。这种基调上的真实笔触,更为可信,更令人感动。以纯真的人生态度,再现和反映平民生活的诗歌,尽管当代诗坛有,但如周鹏程始终如一,执着不变,奉为创作理想和审美模式者,实属少见。
诗歌不啻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在诗歌的语境中贯穿和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这种情感因诗人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思想观念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由于周鹏程是以一种纯真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和人生,相应地,他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童真般的纯粹的情感。
所谓纯粹的情感,即真情。面对大千世界、纷繁社会,各种肤色、地位迥异之人,其情感通体透亮,洁白如玉,没有一点瑕疵。这种真情,能唤起我们生命中的千般记忆,激起我们情感的朵朵浪花,让我们的情感世界变得更温暖,更美丽。
描写乡情的诗歌,最能表现作者纯真的情感。当诗人踏进魂牵梦绕的故乡,山岗流水在,可童年的欢乐和笑声又何处寻觅?不禁心潮激荡,感慨万端:“波光中的游鱼/你可记得母亲送我出村的身影/那些放牧的孩童/去哪里了/只留下星空一片/静静的竹林啊/你可愿将我的白发染成青丝”(《回
即使在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摩肩接踵的人流里,我们也能感受到周鹏程忽而热烈忽而悠扬的穿过迷雾的情感之旅。诗人怀着真挚的情意,在《哭泣的城市》中充分表达出对弱势者的同情与关爱:
一夜之间
所有的高楼开始哭泣
分明是穿着新装的人
低低地流泪
谁偷走了你的手绢
你的泪湿透了满城银杏
你为什么哭泣
一座坚强的城市
你的哭声是动车的笛鸣
把欢乐送给异地
你的哭声是病人的诉求
是流浪者的窝居
你的哭声是来自森林的狮吼虎啸
有穿透力
你的哭声是利刃划破黑空
从此,这里安静如古
你的泪抬高了两江水
你的哭声匪夷所思
城啊,你为什么不笑
这么大的山你哭给谁听
这种情感是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是由多年的生活积淀与忧思虑想所触发的。“一夜之间/所有的高楼开始哭泣”,那种沉痛,那种深沉的爱,深入骨髓,直抵我们灵魂的幽深之处,像海潮般拍打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让我们唏嘘,颤栗!
诗人为了表现这种纯情的忧虑与伤感,在其诗歌中常常运用一些色彩窒闷情感较为低沉的词语,如眼泪、孤独、悲剧、悲鸣、悲凉、悲伤、悲哀、悲愁、疲倦、挽歌、宿命、怨恨、枯竭、凋零、卑微、劫难、摧残、疼痛、苍茫、煎熬、腐朽、黄叶、生锈、忧郁、衰老等,作为其纯情的烘托和渲染。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含有“迷雾”性的词语,并非引领我们走进深重的“迷雾”和悲伤的渊薮,而是滋养我们的情感,让我们的情感变得更真诚,更纯粹,更有人性味。
除了追求和表现纯真与纯情,周鹏程还高举人性的另一面旗帜——纯美。在诗人看来,桃红柳绿、百鸟齐鸣是美的,即使悬崖峭壁、戈壁沙漠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那样的美丽。“如果你是桃花,就等待春天/如果你是春天,就等待桃花”(《桃花流年》)。世界是美的,人生是美的。他憧憬着纯美,希望永远生活在唯美的境界中。在《三峡的一个酒店》里,诗人含蓄地表达了他的这种希冀:“从黄昏到早晨
诗人有着宽阔的胸襟,不仅希望自己获得纯美,也希望所有的人,无论地域和肤色,都得到纯美,都拥有快乐的春天,聆听到花开的声音:
从明天起,停止一切抒情
忘记诗歌,爱情,草原,露水
从明天起,我将和你永远在一起
在春天,寻找花开的声音
从明天起,与所有朋友都保持联系
用短信告诉他们
十个海子复活的命运
那些花告诉我的
我又将告诉所有的人
给每个诗人每个爱诗的人
寄一本花开的声音
不喜欢我的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好开始
网上的陌生人,都加为好友
祝愿你有一个好前程
我只愿在春天,寻找花开的声音
有人说,在现代化社会中,在摩天大楼的遮蔽下,人往往丢失了自我,失去了生命的方向,成了“迷惘的一代”。但周鹏程不然,他拨开重重“迷雾”,在“迷雾城”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他什么都不要,“只愿在春天,寻找花开的声音”——那就是做一个纯粹的人,有着纯真、纯情和纯美的思想情感与唯美的精神世界。
环顾四周,人海茫茫,虚伪丑陋者有,“老虎苍蝇”前赴后继者有,脚步匆匆奔“钱”而去者有……诗人周鹏程却“中通笔直”,“出污泥而不染”,坚持做一个真正的人,纯粹的人,实属难能可贵。从他的那些真实而朴素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一缕缕穿越“迷雾”而来的明媚的阳光,聆听到了我们生命中的另一种声音,那样美妙动听,那样愉悦感人,为此,我们深深地感谢周鹏程,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新的曙光!
(王应槐,作家、文学评论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现已发表文学评论及各类文学作品500多篇。著有文学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