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张中信散文集《诗意的栖居—沿着诺水寻觅》

(2014-06-13 10:22:25)
标签:

文化

分类: 评论

                                   在故乡的山水间奔跑
                                             ——读张中信散文集《诗意的栖居—沿着诺水寻觅》
                                                                  周鹏程

 

      没有一个人一生能摆脱对故乡的牵挂,中信也是这样。他虽然现在生活在快节奏的大都市,他的心却时时游历在故乡的土地上,他即将出版的散文集《诗意的栖居—沿着诺水寻觅》就是最好的佐证。
      这不是巧合。中信这本集子所写的地域巴中也正是我的家乡,虽然我离开故园已经20余载,但对那里的风情文化还是非常了解,巴中很多作家都创作过关于的大巴山的地域文化、自然风貌的诗歌、散文、甚至小说作品,但我还没有看到哪一部作品像这样系统、详尽、史诗般描述诗情画意的大巴山,灵动秀美的诺水河,我以为。
      通过对诺水河风景区的历史、人文、景点和风情,或抒情、或写意、或纪实,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风格,用不同的方式,向内向外显露这个地方的无穷魅力。从文本上我们不难看出,中信是一个成熟的写作者!实际上,中信一直致力于以故乡“野茶灞”为背景的系列散文、诗歌、小说的创作,他文学作品中的“野茶灞”,已成为通江的“野茶灞”,大巴山的“野茶灞”。其中散文集《野茶灞时光》曾荣获第七届四川文学奖,2014年5月入围鲁迅文学奖。我不是一个很擅长散文的写作爱好者,但是细读了他的这本充满浓烈地域色彩的散文集子后,禁不住也想在这里说上几句。
     从全书来看,共分两卷。第一卷诗意栖居,第二卷神韵天地。两卷收录散文长短不一各10篇,合计20篇。篇幅不多,但篇篇经典,字斟句酌。全书多是写作者出生地诺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作者沿着美丽的诺水河寻觅,步行于光雾仙山,仰望于米仓山道,奔跑于白衣古镇,探索大巴山留给人类的自然瑰宝。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让我们在历史的空间穿梭,追忆感受大自然的美幻,既敬畏也赞叹。大巴山真是一个诗情画意的长廊!

        出通江县城北上,沿着诺水河逆流而上,一路山水一路景,寻寻觅觅中,便进入诺水河风景区了。

    出城的第一景,便是距县城西北二公里处的千佛崖。很多到通江的人,都会慕名观赏千佛崖摩崖石刻,尤其对风格独特、造像精美的弥勒像赞叹不已。

       ……

                                ----《追梦:沿着诺水寻觅》
    
       由此,我们感觉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跟着作者去旅行,听故事。即享受了文字的优美,也畅游了大巴山深处的通江,免费请了一次导游。这种导游式的叙述穿插历史典故,更让读者神秘,易记,流连忘返。
      中信毕竟是一个功力深厚的作家。他决不仅仅做一个平凡的“导游”,出了巧妙引经据典,畅写心得,他驾驭文字的功底也让人惊奇!譬如:

      中峰洞是一个满载如梦似歌的清纯名字,是一个具有浪漫摇滚的诗意名字。因此,天,要用奇景,挥洒其雄壮造就神秘幽感;地,要用神妙,连同其玄然孕育奇美绝伦。
   是的,郦道元没有来过,徐霞客没有游过,李太白没有赏过,陶渊明没有居过。缺少帝王封祥题谒,也很少圣手方家的碑铭石刻。它的风景,也许缺乏人文的深度和名胜的风度,正如美玉缺少浪漫的故事,杰作缺少圣贤的序跋,显得那样清纯、自然、质朴和幽闭,却又恰恰在毫不掩饰和做作中完成了自身美丽超越与俗世参悟。           
                               ——《散落在中峰洞的文字》

      地域风情和人文精神是这部作品最刺眼的特征。中信用游龙天下的多彩之笔,饱含泥土芳香的朴质语言,雕刻出自己深爱的家乡大巴山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散落在中峰洞的文字》可以说是长篇抒情散文。他从历史传说、地形特征、人文景观、自己的体悟等多方位全镜头介绍位于诺水河畔的天下第一洞中峰洞,语言形象生动,表达精准。
      仓央嘉措三百年前,也在寻找一个诗意栖居地,不断净化自己的内心。作为西藏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他的第一首诗歌是这样写的:“在那东山顶上,升起了皎洁的月亮,如母众生的脸庞,浮现在我的心上。”诗意的佛法就是他一生的向往,就是他的精神家园。
      我想,诗意栖居地应该是一个热爱自然和追求人文意识相互融合的美境,是一处灵魂皈依并随意放逐的地方。现实中,因日益厌倦庸俗的都市生活,许多人都渴望找寻一方净地,一个可以栖居身心与灵魂的地方。我读过中信的长篇小说《哦,野茶灞那些事儿》,也是一部富于特色的长篇乡土风情小说。野茶灞只是大巴山里的一个小小村庄,但他视野开阔,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悲悯犹如小人物的挽歌,耐人寻味。中信的诗意栖居地在哪里?被无数光环缠绕的中信,永远是通江的儿子,是大巴山的一片叶子。注定他的心走不出诺水河,注定他一生在故乡的山水之间奔跑!大巴山是他的灵感之本创作之源。
      在这本集子的后记里,中信这样说道:
      每一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我出生在大巴山,长在大巴山,工作在大巴山,不惑之年才离开大巴山来到锦官城。因此,我的精神原乡永远都只是大巴山,我的文学创作也永远只能镌刻着大巴山的深深烙印。大巴山是一座被文学深埋的富矿,是一座呼唤出文学大师的深井!……
   我坚持认为寻找诗意的栖居地,不仅仅只是一句华美的说辞,它更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梦想,甚至一种超越!走进奇山秀水的大巴山,置身别有洞天的诺水河,我看见处处都是散落的文字,时时都有诗意的徜徉。
       我想,这也是中信要写这本书的本真。于是,我便忆起了巴中许多优秀的作家,故乡的文朋好友。我看过阳云的优美散文集《笔走光雾山》,对光雾山的移步换景,一景一色,春夏秋冬,描写得细致入微;我读过周书浩的集子《失声者手记》,大巴山人的亲切扑面而至;还有王敦贤的《何处是故乡》,让每一个游子都那样眷念故乡,对昔日的家园牵肠挂肚;曹琨的散文集《与月色有关》,蓦然想起童年的往事;杨通、王志国的诗歌,带着泥土气息,乡情感人肺腑,让人从内心听到风念经的声音;等等。……近年来,大巴山作家群风生水起,他们审视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叶,一物一事,他们关切着故乡的任何细微变化,站在巍巍的大巴山顶歌唱。把巴中,这块秦巴山区的“聚宝盆”竭力推向全国。这也是我的愿景!借中信这本集子出版之际,我真心感谢巴中的作家们辛勤创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个奔跑者需要耐力,一个背负故乡情节的奔跑者一定得沉住气!因为故乡太重。中信是一个热烈的作家。他似乎有用不完的激情,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所以我不担心他脱离地域写作。写什么,他今后都大有作为。
        这里,我还想回到关于《诗意的栖居—沿着诺水寻觅》的一些话题。
       中信也是一个出色的诗人。这本集子很多文章都有诗句,这也和本书的主题相吻合。我们不妨欣赏几处:
            奇山雾里藏,日出雾生光。
      人在雾中走,心飞雾也翔。
                      ——《光雾九章》       
     蒹葭白露水之滨,所谓伊人动我心。
     岩浮暖春黄莺翅,鉴开江天美女鬓。
     花月常悲征夫恨,沧桑总羁游子魂。
     一川痴情红衫儿,清明时节泪纷纷。
                      ——《楼子》  
     一峰拔地起苍皇,入眼佳景任俯仰。
     几重丘岗绕碧苔,四围洞天临浩汤。
     平畴翠耸江舸色,层林彩叠日月光。
     陕南川北风流处,青山秀水不荒唐。
                 ——《金童山:一个人的归去来兮》

       必然是这些灵性的山水刺激了作家诗意井喷,青山绿水,原生态,新鲜而爽朗,一个睿智的作家能不有感而发吗?除了大量诗歌,这本集子很多文章里都穿插了历史故事或者传说。这更让大巴山的奇峰秀水,亿年溶洞,千年古镇布满神秘色彩,叫人憧憬,令人向往。中信的写作手段也是多样的,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无法一一点评,细读全书,自会感悟。不算是评论,谈一点个人的随想,望读者指正,请中信见谅!祝福中信!


                                                                2014年6月12日于渝之西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