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12日
(2011-01-12 10:04: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通讯 |
围绕民生抓保障
(原载2011年1月11日《重庆日报》)
随着2011年的到来,“十二五”正式拉开了帏幕。“十二五”是长寿区实现建设“三地一中心”(即:重庆工业高地、都市农业基地、休闲旅游胜地、区域物流中心)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长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长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班人正以崭新的姿态,努力实践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提升服务水平,为实现“三地一中心”和“五型长寿”建设目标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长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积极创新思路,落实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局势;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努力实现参保率达95%;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筹资标准,参保待遇,扩大报销范围;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伤生育保险管理平台;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依法处理各类举报投诉案件;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加大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十一五’的拼搏打底子,‘十二五’要实现持续跨越发展将会成为空谈。”长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杨昌明局长强调说,“‘十一五’这5年,我们经历了很多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并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迈上新台阶,切实为“十二五”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作为肩负着建设全区就业体系、人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重任的职能部门,长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人才优先”,紧紧围绕“三地一中心”和“五型长寿”建设,倾力服务大局,切实在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从业人员数量、社会保障覆盖面、人才队伍规模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扩大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把扩大劳动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是长寿区“十一五”提出的重要民生目标。5年来,长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就业工作,将城乡就业工作列为“民心工程”和“党政一把手工程”,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更是积极履行自身职能职责,坚持从大局出发,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认真找准突出矛盾,切实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确保了全区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经过5年的探索、创新,长寿区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就业机制: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实现街镇全覆盖;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基本建立,建立了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聘请国际劳工组织认可的专业培训师开展免费创业培训;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机制基本建立,建立了公益性岗位安置机制和低保与就业联动机制;劳务开发体系基本建立,在18个街镇和24个社区成立了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并且,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
5年来,长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面对突出的就业矛盾,积极拓展破题思路,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强化援助就业困难群体,着力统筹城乡就业格局,使全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日趋合理、就业局势基本稳定。据统计,仅2010年该区城镇新增就业21071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20256人,“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再就业12765人,新增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14144人,增训农村劳动力5620人,农民工返乡创业6802人。
在着力破解就业难题的同时,长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切实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解决劳动关系领域的重大问题,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基石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5年来,他们积极开展专项检查行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维护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重点解决了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突出问题,先后受理各类举报、投诉及交办案件960件,其中:建筑领域拖欠民工工资案件408件,涉及金额8467余万元,经处理,兑现7852余万元。他们还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先后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000余件,结案率为95%以上,使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健全社保筑牢民生之基
长寿区人力资源和社保障局副局长、社会保险局局长傅显城说:“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稳定的需要。可以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覆盖问题,是“十一五”期间长寿区社会保障工作面对的最大问题。”5年里,经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不懈的努力,长寿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各项社会保障覆盖人数迅速增长,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管理服务不断完善,不仅为维护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年来,长寿区人力资源和社保障局坚持以扩面征收为重点,逐步完善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妥善解决了征地农转非人员和三峡库区淹没农转非移民养老保险问题,解决了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问题,并在2010年启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全区参保人数由2005年的7.7万人增加到13.9万人。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机制,依托街镇社区工作平台实施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依托区级社保经办机构规范离退休人员信息档案管理,依托金融机构发放养老金,实现了养老金支付率、社会化发放率以及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均为100%的目标,并通过连续调整养老待遇,使全区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的578元提高到2010年的1426元。
“十一五”期间,长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认真贯彻实施《重庆市失业保险条例》,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稳妥抓好扩面、强化基金征缴、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使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2010年长寿全区失业参保人数达25953人,征缴失业保险金1465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605万元。同时,他们不断推进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并取得显著成效。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构筑起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以大额医疗互助保险、公务员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为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并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金融难关,实现医保关系市内转移,全力推进医保市级统筹,目前长寿全区城镇职工参保单位达690家,参保人员81084人;将高危行业人员纳入了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参保单位从170户增加570户,参保人数从2.4万余人增至5.2万人,每年可征收工伤保险基金从280万元增至1500万元;调整提高了职工生育保险待遇水平,全区生育保险参保单位从70户增至370户,参保人数从1.4万人增到3.5万人,征收生育保险基金从90余万元增至340万元。
集聚人才壮大发展之力
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如果说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减震器”的话,那么人才则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火车头”。“十一五”期间,长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扎实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扩大人才规模,积极调整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不仅使人才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更是为长寿区建设“三地一中心”、打造“五型长寿”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5年来,他们不断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先后出台了《培养和使用好现有人才的意见》、《有关引进人才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生活待遇的实施意见》等10余个人才工作政策规定,在31家企业建立了人才服务站,坚持区级领导联系专家和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体检和健康疗养制度,构建了各类优秀人才来长工作的“绿色通道”。2004年以来,先后引进城市规划、石油化工、区域经济、教育、卫生等各类急需人才2500多名,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25人、硕士255人。据了解,2010年11月长寿区组团赴北京参加重庆市紧缺人才引进活动暨北京大学2011级应届毕业生首场招聘会,共与8名博士、122名硕士、35名本科生达成意向协议。
这些年来,长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不断丰富人才工作载体,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两大工程。他们依托产业和重大项目聚人才、兴人才、育人才,组建了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长寿基地和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一批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等一批人才培训(实训)基地,以及重庆大学--长寿化工园区化工研究院、重钢钢研所等一批科研合作机构。
强有力的人才建设,使长寿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该区人才总量达到8.28万人,其中:党政人才0.27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4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53万人、高技能人才0.55万人、优秀农村实用人才0.9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18万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人,“巴渝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后备人选1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人,重庆市杰出技能人才2人,重庆市宣传文化队伍“五个一批”优秀人才2人……集聚起如此雄厚的人才资源,无疑为区域经济社会的腾飞增添了巨大的活力。
促就业、聚人才重担在身,建社保、保民生责无旁贷。5年来,长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用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发展的优质答卷。“行进在‘十二五’新征程,我们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己任,秉承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促进就业、健全社保、集聚人才,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民生保障。”这是杨昌明局长的铿锵之语,也是长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队伍集体的承诺。
文/周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