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溪河作证 云万路记忆
—— 四川路桥建设集团渝宜高速云万路B合同段施工纪实
清晨的汤溪河一片宁静。
建筑工地上,工人们依旧在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他们在为汤溪河大桥的竣工作最后的冲刺。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在汤溪河畔奋战三年之久的四川路桥人,早已把那些久远的往事,尘封进了自己宽阔而博大的心田。多少辛酸、多少苦辣,那只是他们人生历程中的一泓记忆。
然而,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挥汗如雨修建起的汤溪河大桥,如今已屹立在汤溪河上,它承载着库区人民的梦想和希望,跨过河流穿过大山奔向远方,奔向了美好的未来……
挥师云万路的激情
2004年的7月异常炎热。
项目部经理蔡乐军站在汤溪河边不停地擦着汗水,远处的大山上一片炎红。这位常年在外四处征战的年轻人,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汤溪河的条件的确太落后了,不仅山高路远,而且地质条件恶劣,施工场地狭窄,和他随行的几个技术人员脸上表情严肃,一声不吭……
“我们是来工作的,不是到这里来观光的!”蔡乐军说,既然公司把云万路B合同段交给我们,我们就一定要高质量完成任务,向库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云万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公路网络“13纵15横”杭州至兰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建成有助于重庆“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络目标的早日实现,对推动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B合同段全长2.6公里,主要任务有:汤溪河特大桥一座,大桥六座及部分路基工程,合同造价为2.78亿元,合同工期为30个月。汤溪河特大桥全长950米,是云万高速公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其最长主跨230米,最高主墩160多米,两项综合指标位居全国公路大桥首位,施工难度非常大。这对四川路桥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作为项目经理的蔡乐军丝毫马虎不得,他率领项目部所有人员,优化施工方案,精心组织施工,向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闭塞的交通状况发出了挑战,修便道,运输大量的物质,进行路基勘测……所有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为全面提高工程建设的总体水平,项目部还设立了工期奖,根据月度计划,按月或按阶段设立一定工期奖,鼓励作业人员多劳多得,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此外,项目部还每月开展一次
“明星员工”和“优秀技术员”的评选活动,各施工作业队伍和人员争先恐后,提高施工水平,工程实现大面积创优,项目部也先后被业主评选为“优秀项目经理部”,“先进施工单位”,“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先进岗组”等荣誉称号。
留在汤溪河的记忆
从2004年底,B合同段参加项目建设的队伍进驻汤溪河后,职工们都是满负荷工作,挑灯夜战,日夜兼程,开工三年多来,有不少工人都从未回过家,没有同亲人见过面,团聚过。在采访中,许多人说起这些事情,都是泪流满面。
职工们的付出,使工程捷报频传。通过项目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树立了四川路桥的一流施工企业形象,获得了业主、监理及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在云万路多次的综合检查评比中都是名列前茅,2007年获得“重庆市青年文明号”光荣称号。成绩、荣誉凝聚中干部职工的敬业与奉献精神。
今年40岁的现场工长岳应书,由于夫妻二人都在汤溪河的工地上工作,只好把七岁的孩子交给岳父岳母带。2005年春节,正在大桥上施工的岳应书接到岳父的电话,岳父在电话告诉他说:“应书呀,娃儿在家里天天喊肚子疼,你们还是回家看看吧”,岳应书接到电话心里很矛盾,孩子从小就不在身边,现在孩子生病了是给回去看看,他在电话里告诉岳父,先把孩子带到医院去检查一下再说,第二天,他再次接到了岳父的电话,说孩子是阑尾炎,已经化脓了,必须马上手术,路途这么遥远,而且工期又近,回去了耽搁的工期如何才补得回来?岳应书果断地拒绝了岳父的要求,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回过家。
2004年底,在修建好围堰后,需要进行安装桩基的水下钢护胡筒,由于施工场地狭窄,组织卷扳机施工,不好下料,同时会影响工程进度。技术骨干谢勤友,决定创新这一新技术,他采用手拉葫芦的方式,自己焊接水下钢护胡筒,通过一个月的工艺更新,不仅解决了施工场地狭窄的难题,而且还节约资金20多万元。
2006年,重庆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炎热的天气,炙烤着大地,室内温度高达40℃,室外的温度更是达到70℃,为了不延误工期,工人们仍旧冒着酷暑工作。开调车的师傅汪如华,为了完成自己调木板的任务,在高温烈日下,站在车外操作。
办公室主任李小彬,他的家乡四川广元虽然离重庆也只是7、8个小时的路程,但从到工地以来后,每天都是那样埋头苦干,除抓好后勤管理外还经常主动到工地一线工作。2007年7月,在汤溪河大桥的施工现场,由于输送泵的管道堵塞,混泥土不能传输出去,如果输送泵堵塞,不但会给大桥的浇铸带来难度,还会给单位带来损失,工人们都很着急,正在吃晚饭的李小彬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放下碗筷,立即赶到工地组织工人疏通,他还亲自用手在输送泵里不停的清理,经过3个小时的工作,才疏通了输送泵,工地施工又正常了。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在汤溪河的建设工地,他们谱写了一曲四川路桥人的奉献之歌,他们创造了云万路上的辉煌业绩。
(原载《重庆日报》2008年4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