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风,才有美景;唯有水,才获生命;唯有苦,才醇酿甜;唯有阳光,才普渡众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杨光在这样的人生理念中成长着,坚强着,他像雄鹰一样,慢慢地长出腾飞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中翱翔。
今年才35岁的他,年轻而沉稳,全身上下洋溢着令人惊叹的英俊和潇洒,他的眼睛是那么亲切与睿智,刚毅和果断的性格成就了他的梦想,10多年的艰辛,一个路桥人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至今,凭借他优秀的才能,过人的胆识,几经坎坷,从普通职员到中铁十五局二公司副总经理,他有过甜,有过苦。
苦乐童年
1973年,一个男孩在四川省阆中县老观镇方山乡呱呱落地,他就是杨光。他的家乡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四面环山,山的那一边是什么?还是山。山挡住了村民的视线,他们看得到外面世界的阳光,但摸不着,在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
童年,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像翡翠一样无暇,像流水一样快乐。可能,很多孩子的家里堆满了玩具和糖果,可以看动画片。但杨光的童年却并不这样幸福,他拥有的是饥饿和苦楚。快乐的翅膀攀缘到不眠的窗前。也许,只有在梦里,他才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乐趣。
他没有玩具,没有蹦蹦床,没有糖果,没有动画片,只有树和农田,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娃哈哈牛奶。他最大的快乐就是赶集,每次赶集爸爸妈妈总会给他带点吃的,麻花、米耙,那时候1角钱可以买10个。家里没有电视机,平日里,树是他最好的伙伴,天天爬树玩耍,树根都磨得很光滑。
他小时候身体瘦小,经常饥肠辘辘,衣不暖身,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就给他穿,不知道上面有多少补丁。一个月吃不上一顿肉,一年最盼的就是过年,妈妈会做一件新衣服给他,可以吃肉,放鞭炮,农活也少。
土地是全村百姓的生存之本,大家在土地里生,土地里死,一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山里重复着。从有记忆之日起,杨光就在农田里打拼着,春夏秋冬分担着父母的辛苦,让他饱受心酸。
夏天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它让杨光成为坚强的人,在酷暑炎热中驾起充实的生命之舟,在磨炼中赢得时间老人的恩赐,让他生命的每一刻不为之虚度。
农忙季节,他和大人一样,插秧,割麦,担水,烧饭………烈日中天,艳阳高照,一个和背篓差不多高的小男孩,赤裸着上身,背着一背稻谷走在狭窄的山路上,落在妈妈后面老远老远……他没有丢下背上的负担,他饿了,饿得走路都困难,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在稻田里,八月骄阳无情地摧残他的身躯,他多次晕了过去。手上的血泡和老茧不知道有多少个,连拿笔的力气都没有。
忆及往昔,杨光回忆道,
“不怕你们笑话,很多次都是在看书的时候,我饿得口水和泪水一起流下来,都分不清哪是口水,哪是泪水了。”
12岁,他变成了大男孩,开始上初中,学校离家要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天没亮就出门,背着沉重的书包一天要走上4次。正在长身体的他,一天要饿上几次,放学后,他将树林里的野果充饥,日复一日,路旁的野果都吃光了。放学后,他还要小跑回家帮妈妈干活。冬天,衣服单薄还要与凉席作伴,同样的早起晚归,寒风凛冽,生活依旧,依旧……
一路走来,生活的窘迫对他学习造成了影响,刚上高中,他成绩班里倒数第一,班主任找他谈话说:“你这样是不可能拿到毕业证的。”一语惊人,点醒了杨光,让他重新树立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他想走出大山,走出爸爸妈妈辛苦的生活环境,“只有读书才是出路”。他牢记痛苦,努力发奋学习,什么都不在乎了,一直坚持,坚持……
走出大山
1992年夏,阳光明媚,天气舒爽,杨光拿到了西南建筑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个夏天不一样,没有往日的燥热和熏风,无常的蝉鸣,那夜没有蚊子的清扰,每一个季节就是人生的一个台阶,他忘记了挫折,烦恼,裹挟着沸腾,让他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他的梦想就寄托在这份通知书上,带着青春和希望走出了古老的大巴山。
杨光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村民听到“穷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奔走相告,寂静的村庄沸腾了。从小懂事的他,成了父母的骄傲,把全家的希望更寄托在他身上。但大学昂贵的费用从何而出?这个难题不仅难到了他,还难到了父母,高兴之余又是一种痛。早就想脱离贫困,走出大巴山的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
列车攀越着崇山峻岭,在忐忑不平的山路上行驶,这应该是通往幸福的星光大道,他走了出去,见到了外界的阳光,跨出了梦想的大门。
他抱着希望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大学4年,五味俱全的生活至今难以忘怀,那时,他在建筑工地上搬大石头,不论是风吹雨打,还是烈日炎炎都没有间断过,他知道,没有自己的劳动就会面临着上顿不接下顿的生活窘态。拿着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血汗钱,是那么的沉重,又是那么兴奋和安慰,这是他生活的希望。
大学生活在他勤俭节约中度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9年夏,杨光被分到中铁十五局二公司,成为几个幸运者之一。上帝是公平的,原来领导早已相中了他聪明、好学、吃苦耐劳,他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他被派往长涪高速公路工作,修黄草山隧道,那可是全线最长的隧道,深山野林,荒郊野外,大家吃住工地,工作人员只能吃上水煮菜。许多一同去的工友都纷纷离开。这样的现实和他想象的差距太大,父亲提出几次去看望他,但他拒绝了,他怕,怕父母看到自己的工作现状失望和担心。他想,只要勤奋都能出人头地。
在人心晃晃的时候,他没有动摇,继续埋头苦干,在艰难苦恨中收获了不少,技术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终于从工地小工成了测量员。1999年到2002年杨光任渝合高速公路西山坪隧道项目总工程师,就这样,他一步一步成长了起来。
他终于走出了大山,踏上了康庄大道,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将自己的青春和血汗奉献给了路桥事业,梦想的风筝注定越飞越高,他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见证着中国高速路的发展和改革,高速路的彩带将越舞越精彩。
赢得漂亮
2003年7月,他冒着生命危险接下了兰新复线项目的任务。
兰新线地理条件恶劣,戈壁,荒漠,沙尘暴随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威胁,以前他只知道有12级台风,没想到在这“百里风区”能遇到17级,18级台风,最基本的生活都很难保障,他们要从100里外担水,买菜,翻山越岭的6个月,战胜艰难险阻,他带领自己的一支“铁军”创下9000多万的产值,这真是大戈壁的一个奇迹。
2007年,杨光作为公司副总经理兼任奉云路B4项目经理,接下了渝宜高速奉云路B4合同段的项目。
该路段位于奉节县白帝城风景区一带,单线3.346公里,全长6.703公里,总投资2.85亿元,是全线25家施工单位中最大的标段。主要工程除左右洞出口各2473米的财神梁隧道外,还有奉节互通式立交桥、郭家池大桥等7座桥、梅溪河特大填筑拦渣坝和120万立方米的土石方。
工程非常集中,平行作业,工序干扰大,特大挡墙近40000立方的混凝土,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加上业主渝东公司对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环保、项目文化建设、宣传的要求都非常高,打造出这个精品工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杨光带领着他的“铁军”队伍,跨越艰难险阻,讲对策,讲谋略,和时间作战,与百姓为邻,理智决策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带领下的队伍有着铁军一样的精神和素质,为了百姓的生活便利和环境保护,他愿意做出一次次的设计变更。他说:“修路就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不能为了修路让老百姓受苦。”就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每项工程他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2007年5月,财神梁隧道开工。为了使隧道的弃渣不流入梅溪河中,提出了在梅溪河特大挡墙的基础上,进行深坑回填,以此既坚固挡墙,又保证弃渣不流入河中,对库区的环境不带来任何影响,方案出来了,但层层问题又摆在了杨光的面前。
如果修拦渣坝,按工期计算,拦渣坝必须在5个月的时间内达到三峡第三次蓄水的156米水位,如果不能实现,就意味整个工程必须重做,工期延后一年。代价不是一般能承受的,杨光说:“必须与三峡水位赛跑。”这一声令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2007年9月,又一个任务加大了筹码。业主渝东分公司临时决定增加挡水墙,杨光接到了电话,“你保证一个月内能完成吗?”杨光略加思索,响亮地回答:“能!”“我要的是结果,完得成,追加200万投资,若没把握,我另找单位!”“请放心,保证完成任务!”军令状一下,B4项目部在杨光的领导下以铁一般的意志开始与三峡水位赛跑。
9月22日,三峡工程开始156米水位蓄水,库区每天以1米左右的速度上涨,水位升高21米。
修建高19.5米、基础宽12米、顶部宽2米,上下平均长60米,打1421根22mm的螺纹钢锚杆、灌注4500立方混凝土、回填28000立方土石方、现修200米便道,还要征地、栽杆架线接灯,意味着他们每天必须抢筑1米挡墙才能按时完工。
如果挡水墙不赶在三峡工程三期蓄水上涨到156.5米前修好,将会造成16米高的路基被淹,给施工带来极大难度,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这样的责任沉沉地压在杨光的肩上,他没有力气多想,只有一个信念,必须“爬”出去。
31天,多么惊心动魄的数字,时间就是效益。他大胆地做了一个决定:调集50多人的机运队搞攻坚,调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混凝土输送车和5台红岩车等20多台精良设备决心拿下这个堡垒。项目部管理人员全装出击,主管领导必须24小时现场指挥,解决难题,技术人员严格按标准检查指导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
杨光白天8小时守在工地一线,晚上还要徒步往返两公里多在挡墙工地指挥作业,一天的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他焦虑,担忧,吃不下饭,憔悴的他看到员工们齐心协力,希望的曙光在他心里闪烁着。
员工实行3班倒,昼夜作业。在杨光的感染下,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使命感与他并肩作战。他们先在外围筑起一个拦水坝,用这道防线阻挡大量河水的侵入,并加快开挖进度,仅用两天两夜修通了200米绕山行的便道、开挖出了基础、一天打完了1421根锚杆。
……
27个日日夜夜的苦战,竟然提前4天完成了任务,漂亮地攻下了别人不敢想象的工程,是杨光和他的团队并肩作战,用他们的意志创造奇迹。
造福一方
哲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一缕阳光,能带给别人温暖;一种温情,能挽救一个生命;一句祝福,能化解寒冰。杨光每走一方,都会让百姓难忘,他处处为百姓着想,像一缕阳光,温暖着百姓的心房。
杨光的心时刻谨记百姓的利益。在修建奉云路期间,杨光所在的项目总部在奉节县金盆村,在隧道开挖的时候,为了保证隧道下方的省道畅通,不影响村民出入,专门在附近修建了挡墙,并派人指挥交通。
项目部安家时,他们在驻地山上建起一座水池,将山泉引入池内,并铺设两公里管道,在保证单位的生活用水的同时,看到百姓饮水困难,为相邻的20多户村民接管通水,解决了吃水难题,结束了他们从500多米外的水厂买水、人工板车拉水的艰难历史。
2007年夏,因施工需要,金盆村九社四代人使用的一座饮水池必须挖掉。这是全社260多人惟一维持生活之水,更是维系生命之源。项目部马上决定投资10万元,并投入两台挖掘机、3台20吨装卸车给村民建一座新水池。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建成一座卫生、安全、可蓄水1400立方米的饮水池,容量是原来的2倍多,为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这样的关怀,杨光不知道做了多少次,点点滴滴,每到一处与当地居民结下了深厚感情,人民想他,百姓留念他,员工爱戴他,敬佩他,领导信任他。
杨光说:“每次看到村民艰苦的生活,总觉他们过得不容易,我只是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可能的做到方便百姓,不要因为修路而让老百姓感到生活不便,我们的目的是让路改变他们的生活。”
“喝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淳朴的村民在水果出产之季,将脐橙、水蜜桃、樱桃等送给筑路人。有职工生病了,村卫生所的医生会主动上门看病。
爱,像泉水,流入他们的心田,浇灌着干涸已久的思念,天天奔波在外路桥人,寂寞难耐,情感上台沉重的负担在大家的互帮互爱中得到释然。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杨光,在苦痛中成长,在磨练中茁壮,他哭过,笑过,甜过,苦过……他像一只雄鹰驰骋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他与路桥的不解之缘,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跨越着事业的屏障,开拓出胜利的曙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