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字经》勤学篇

(2010-01-23 19:48:45)
标签:

勤奋

教育

习礼

孝敬

读书

傳統

文摘

杂谈

分类: 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今天明天,做人做事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准则。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必须要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汤一介(北大教授)

“蒙已养正圣功也”孩子像一张白纸,你给他画什么就是什么。我们让小年儿童天天跟圣贤接近,让他们慢慢与圣贤对话,慢慢理解圣贤,结果就会很不一样,所以经典的作用非常巨大!——郭家齐(北师大教授)

 

“中国的孩子一定要抓住自己文化的根,一定要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文治堂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的孩子一定要在成长阶段打好传统文化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与世界接轨”—黄仁生

“孩子长大以后都会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成就,但是每个人的成就是有差距的。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每个人在人文素养的提升上所付出的不同程度的努力,是导致最终不同成长结果的主要原因。重视传统国学经典对孩子的熏陶。用传统文化来滋养孩子的心灵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杜成宪

 

《三字经》的确是编得很高明的。书中故事,贯穿孔孟儒家思想,但也有许多奖勤教俭,鼓励读书,传授学习方法的内容。如关于儿童教育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关于读书方法的:“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还有盛赞家贫而苦读者:“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三字经》释义

 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4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6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8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10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12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1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16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18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20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22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24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译文】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26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译文】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28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译文】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30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译文】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32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译文】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34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译文】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36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译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38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译文】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40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译文】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42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译文】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44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译文】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46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译文】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48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译文】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辩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50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译文】象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52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译文】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54 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译文】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56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译文】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58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译文】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给连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60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译文】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