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教学反思与设计(5)——卫媛
(2019-05-30 10:27:20)
标签:
高中教学新课标优质课大赛语文 |
分类: 语文建设 |
《森林中的绅士》教学反思
焦作市第十一中学
5月17号焦作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在武陟一中圆满结束,我也在这次优质课展示中完成自己的“首秀”。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有收获也有遗憾。
一、设计过程
最初拿到党老师给出的选课范围,我对《森林中的绅士》可谓“一见倾心”。茅盾先生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看似轻松的语调,批判了抗战胜利初期,绅士们过于懒散悠闲的生活方式,讽刺了绅士们虚伪做作的嘴脸,揭露如此这般必将导致亡国灭种的危机的现实。
1、教学目标的确定
所以最初我的设计从立足于单纯的立德树人,只挖掘文本核心思想。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关注到单元提示,进行“实”与“虚”写法上的探究。但无论如何总感觉围着文本转圈,跳不出文本的桎梏,讲不出选修与必修的区别。在组里老师的帮助下,最终决定以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散文中“实”与“虚”问题的探讨。最终呈现出的课堂是我教学设计三立两废后的结果,集中了我们学校语文组老师们的集体智慧。在这里感谢寇淑华老师与李月芹跨年级听课并提出中肯的意见,感谢耿英娟老师与郭娟娟老师全程陪伴,为我出谋划策,没有大家的付出就没有这节课的最终呈现。
2、文本选定
既然要进行群文阅读模式教学,那么选定其他两篇甚是更多的文本就成为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党老师在一次给学生的培训时提到过一个问题:学生能否说出必修课本中已经学过的散文篇目。这一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在高考背景下,散文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然而即便是自己学过的篇目,学生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做出让人满意的回答,所以我就在必修中选择了同样运用“实”与“虚”写法的《囚绿记》。在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对于已经学过的《囚绿记》,大多数学生甚至回想不起来这篇散文的内容以及主题思想和作者等。这就更加坚定了我选择这篇散文作为群文阅读材料之一的想法。因为教材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这一观念必须深入人心,并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积极落实。
在选择另一文本的过程中,寇淑华老师认为茅盾先生有很多作品都与《森林中的绅士》类似,比如《白杨礼赞》、《风景谈》等。我很汗颜,因为自己并没有读过《风景谈》,所以选择白杨礼赞。如果自己也能像老教师一样博览群书,那么自己在作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游刃有余了。所以多读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
二、课堂呈现
课堂呈现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首先是对“实”与“虚”问题的引导不够深入,自己的教案上呈现出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没有突出。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普通话、甚至教态等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自己只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优质课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真正的优质课展示中收放自如。
三、教学设计反思
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有一个疑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理解散文中的实与虚,通过品读语言,掌握以实写虚的手法,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那么就会对文本的背景资料、写作意图、中心思想的挖掘就不够深入。这也是本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手法探究和文本思想的挖掘如何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做到有机调和?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得到解答。
苗德朝老师对本教学设计也提出了质疑,每一个文本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以一篇文本为例探究写法上的共性问题,未免有将文本“脸谱化”“定义化”的嫌疑。
四、对“群文阅读”的一点思考
群文阅读的阅读主体是学生,老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老师在整合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关注学生选择文本时的态度取向,更要关注学生在建构过程中的所得,成熟的“群文阅读”课堂一定会出现“各有选择,各有所读”。所以在群文阅读之前,老师要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选择的文本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每一个学生为主体,因为学生既有的阅读经验各有高低,所以阅读后达成的结果也会各有不同,那么老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过程,对于结果不要一刀切。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结构。较之单篇课文的教学,群文阅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所具有的优势要广泛、深厚、持久得多。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群文阅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更是其基本要求。
2019年优质课虽然结束了,但我学习的脚步却不曾停下,这次活动带给我的收获将使我终身受益。
附《森林中的绅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散文中的实与虚,通过品读语言,掌握以实写虚的手法,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主题是探讨现代散文的虚与实的关系问题。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加明确的理解和把握现代散文虚实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问题。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虚实结合是文学与艺术作品中常用的手法。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请同学们指出其中的实与虚。
【PPT】山水画《深山藏古寺》
明确:画中可见的山与僧人即为实,隐藏于深山之中的古寺即为虚。
继续往下看,我们来齐读这首诗:
【PPT】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请同学们指出诗中的实与虚。
明确:本诗中可见的春山、流莺、春燕、涧水以及可闻的花香是实,“无人见”的桃花是虚。在诗歌中虚还可以是未来的、过去的和想象中的事物。那在散文中,实和虚是什么呢?
二、群读思考
【PPT】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白杨礼赞》《囚绿记》节选部分,以及《森林中的绅士》全文,思考文中的写作对象分别是什么,通过写作对象你能联想到什么?
预设:1、《白杨礼赞》中写作对象是白杨,由写作对象我能联想到像白杨一样生活在西北的人,以及在恶劣的环境中人的不屈不挠,顽强的精神,并能感受到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2、《囚绿记》中的写作对象是常春藤,由写作对象我们联想到像它一样被囚禁起来的人,以及它们的生命状态,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与赞美。
3、《森林中的绅士》的写作对象是豪猪,由写作对象我能联想到像豪猪一样生活的“绅士”,读出作者对他们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他们命运的担忧。
师:同学们读的很深入,思考的很到位。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三篇散文中都有可见可感的景或物,这是散文中的“实”【板书:实】,我们通过这些景或物又能联想到一些人、事、理,感受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这就是散文中的“虚”【板书:虚】。
三、合作探究
【PPT】在散文中虚和实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是如何从实中读出虚呢?请同学们阅读《森林中的绅士》,合作探究文中的虚实关系。
预设:1、文中写作者对豪猪的生活方式感到寒心,而寒心一词包含了忧虑、厌恶、批判,这一暗示性的语句让我们看到作者不仅写豪猪,更表达了自己对绅士生活方式的讽刺与批判。【板书:暗示性】
2、文中把豪猪与绅士进行类比,或者直接把豪猪比作绅士,或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豪猪与绅士的形象更接近。【板书:形象化】
3、文中用在遣词造句中运用一些性格化的词语如“不喜群”、“懒散”、“镇静”与绅士们懒散悠闲、虚伪做作、外强中干性格的特点相符,体现了作者对绅士的批判。【板书:性格化】
明确:通过探究我们发现本文中运用拟人、比喻、类比等手法,以及在遣词造句过程中运用暗示性的语言,使散文中的“实”形象化、性格化、富有暗示性,读者在阅读时就会从“实”中,体会到象征意义,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就是散文之虚。这种手法叫做以实写虚。通过学习以实写虚的手法,提升我们阅读散文的能力。
四、群本小练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白杨礼赞》《囚绿记》节选文段,写一段鉴赏文字,分析文中如何由实写虚。
预设:1、《白杨礼赞》中写白杨干笔直、叶向上,形象生动,不仅写出了白杨的特点,很容易让人想到战士、哨兵挺拔的身姿;写它们“不屈不挠”“倔强挺立”这些性格化的词语,使树有人的形象,也能够引发联想,让我们想到像白杨一样生活在西北的人,以及它们身上的精神。
2、《囚绿记》中写常春藤“不屈服”,这种性格化的词让我们联想到坚贞不屈的人;而且将常春藤比作囚人,让我们联想到当时不屈服于侵略者的中国人民;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句话含蓄的写出了作者对光明、由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散文中的实是有形的,虚是无形的,以有形写无形,言有尽而意无穷,其背后的内涵需要我们立足文本、深入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从言不尽意的遗憾,走向一览无余更完美的审美境界。
六、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研读本单元中另外两篇课文《云霓》和《埃菲尔铁塔沉思》,思考其中的虚实关系。
附:板书设计
形象化、性格化、暗示性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