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参赛感言及教学设计——李晓

标签:
高中语文焦作全国大赛优质课参赛感言 |
分类: 语文建设 |
《望海潮》参赛感言
焦作市第一中学
厦门,十一月。
第六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在这里隆重开幕。32位现场课参赛选手、40分钟授课时长、24小时提前抽签准备、15分钟见学生时间、百分之七十专家评委打分和百分之三十现场随机听课教师打分的评选机制、综合一二等奖外另有七项单项奖的设置,是这次大赛的基本情况。
11月12日晚上,现场课选手抽签,我抽到的是古诗文版块《柳永词两首》,这篇课文两首词,一节课时间不能兼顾,我决定只讲《望海潮》。
确定主线
这篇课文太经典了,研究者也很多。古典诗词既要讲出新意,又要顾及传统的诗词鉴赏方法,亦不能抛却诗词之美,基于以上考虑,初步确定学习目标是:品鉴词作的语言之美。接着就是下一个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品鉴,课堂的主线怎么设计?我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党红英老师一直指导我们:课堂应该有一个大问题,由大问题统领起二到三个子问题;要主线清晰,内容充实;要注意以课文为范例,追求“讲一篇、通一类”的课堂效果。
苦郁无比,找不到突破口时,我就去埋头读课文、读注释。不知是第几遍,我注意到,全词几乎都在盛赞杭州,只有一句例外。既未写景、也未抒情,既非描写,也无渲染,是一句游离于写杭州胜景之外的祝愿: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看过不少课例和分析,说到这一句时匆匆带过,说是表达祝愿、收束全诗,很少深入分析。能不能以这句为切入点?这句从哪里切入最合适?我选定了“夸”字,顿觉豁然开朗。以“夸”字为主线,为母题,设计“夸什么”、“怎么夸”、“谁来夸”三个子问题,可以解决词的内容结构、语言品鉴、体裁特点这些要点,把课堂重点放在“怎么夸”这一环节,可以突出学习语言品鉴的方法。这样一来,课堂设计目标合理、主线清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攻破难点
“怎么夸”是课堂重点,目的是学习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方法,感受语言之美,可是这首词每一句都很美,选择哪一句?为什么选这一句?在党红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决定给出问题,调查学生,依据学情来做决定。见学生的15分钟时间里,我做了这几件事情:1.简单介绍自己,不拉关系、不套近乎,一句话结束。2.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顺词句。3.让学生结合注释口头描述诗歌内容。4.发下纸张,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①这首词你初读理解之后觉得最难懂的句子是?②你觉得写得最好的一句是?5.告诉学生,明天的课上我要提问大家背诵,每个人都要背,请大家课下多下功夫,明天上课前完成背诵。15分钟很快,负责老师已来催促离开,我收起学生写好的页子,小心地把它们放在文件袋里。这将是我明天上课的方向和依据,还有一整晚的时间,我可以做到!
整理学生的问题,最难懂的句子按比率最多的果然是“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一句,觉得最好的句子是“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句,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学生选了这句。这倒出乎意料,我准备的句子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一句。党老师当机立断,指导道:既然学生选了这句,说明学生是读懂了,知道它哪里好、怎么好,我们就从这句诗切入。我把这句诗放在课件上,作为鉴赏语言的切入点。从课堂效果来看,党老师的决定多么正确和高明!当我问道:“既然我们班这么多同学都觉得这句好,它到底好在哪里呢?”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同学们就举起了手,发言精彩,我顺着同学们的回答,点拨、明确、深入,将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归束到了“品味典型意象、推敲精彩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上,水到渠成。
接着给出另一句诗“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方法鉴赏这一句,依据学生的反应给了2分钟的讨论交流时间,学生陆续举手,赏析非常到位。有一位学生的回答令我印象很深,他说:“我觉得这句读起来特别美,前两句对仗工整,后一句字数不一样,读起来不是整齐划一的,有参差错落之美。”这位学生其实答出了词的特点,词用来演唱,《望海潮》本就是曲词配合的绝唱,又是慢词,音调应是婉转动听的,学生的鉴赏角度多么新巧!
因为大家共同赏析的词句都在上片,所以又设计了让学生自主赏析下片中的任意诗句,用写的方式来进行,“将美景升华为美文”。
这样一来,“怎么夸”这一教学环节,切中肯綮、循序渐进、方法科学、角度多样、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完成了群体上的统一认知,又兼顾了个体的审美个性,课堂效果令人满意。感谢党老师的高明指导!
文化渗透
中国古典诗词底蕴深厚,如果一节课只讲语言品鉴的方法,总觉未尽诗词之意蕴。柳永一代词宗,开市井内容的词风之先,这篇课文又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柳词,从教材编撰者的角度理解,撇开不谈柳词特点似不妥当,但脱离词的风格特点强行接入文化常识又太生硬。几经思虑,在句子赏析完成后,加入了一段对慢词的介绍,既收束了前面的句子赏析,又衔接至下一部分“谁来夸”的环节,渗透自然。
另一个着力点是关于“干谒诗”的文化常识。注释明明白白地提到“为了谒见当时的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这句话也是透彻解读“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关键点。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读到这一点时,会恍然大悟道:原来是在奉承孙何,拍孙何的马屁啊!我觉得,有夸赞意不假,但如果放任学生自由引申到阿谀奉承就是曲解了,何况干谒诗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且不乏名篇。于是,在这里,对于干谒诗文略加介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存偏见。
柳永词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用词考究,我也希望能以《望海潮》为契机,引导学生去接触柳词、喜欢柳词。在课堂的最后,以介绍柳永其他词作及风格引入作业布置,希望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阅读和品味不止步于课本。
备课花絮
备课初始,反复读注释,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知识点,注释中写道:这首词是生于福建崇安的柳永“前往当时的都城河南开封途径杭州所做”。突然觉得柳永使福建和河南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系,我,一个来自河南的老师,和福建的学生一起学习这首词,有点“天作之合”的感觉。这种感慨一时不可抑制,依着《望海潮》的词牌,借鉴其他不同风格的柳词,我试着填了一首《望海潮·怀柳永》。写成之后,发给我校教研组长屈海生老师审阅,屈老师及我校宿儒阎建国老师给了非常中肯的指导意见,阎老师真是宿儒大家,目光如炬,一语中的!我深觉自己作为语文老师对诗词格律的认识严重不足,还应多下功夫研究。
课堂已近尾声,我将我备课时的这点感触和试作词分享给学生,说到柳永给我们创造的机缘时,我分明地看到,学生们的眼睛亮了,小脸舒展地像开了花。柳词穿越千年,在这个瞬间击中了课堂上的师生,使素不相识的人突然有了一种亲近感,文字的力量多么神奇!时间仓促,我的试作词遣词用字粗糙、格律平仄不严,尽管如此,同学们和现场听课的老师也给了我热烈的掌声,惭愧!
赛后反思
比赛已经结束,我将自己的心得总结如下:
1.
任何违背科学规律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教学也是一样。教无定法,但有一些基本的规律,比如学生的认知过程,应是由浅入深、浅入深出的。抛开学习规律的问题可能会一下把学生砸蒙,答不出问题,所以课堂的问题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望海潮》这节课上,当给出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句诗句时,学生一时不知该怎么答,党老师指导接着问一个小问题:“比如烟柳,是烟和柳吗?”由简单问题进入,打开学生思路,引导至典型意向的赏析这一点。多数情况我们会在课堂一开始精心设计,由比较简单的问题进入,逐渐引导,但是有时会忽视后面的深入和提升,在学生的已知层面上打转转、絮絮不已。一节课下来,也许足够热闹,但学生更多是在展示已有的个人能力,而看不到教师教学之后的能力提升。
2.
3.
主要是主线、重点和优化。课堂设计不能像做习题,解完这一题解下一题,各个环节各自独立,内在联系不强,顺序亦非不可变更。好的课堂设计,应有一条主线或一个主题,所有问题设计围绕这条主线或主题来进行,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如果有多个问题,要突出重点,不宜平均用力,面面俱到等于样样稀松。课堂环节要追求最优化,PPT上的文字有无必要出现、出现的多少和大小、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割、学生课堂讨论交流有无必要、讨论交流的时间掌控等都应合理设计。要重视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整节课流程自然,而无破碎割裂之感。
4.
其实我们备课是从不怕下功夫的,埋头钻研、查阅资料、教案修改、课件推敲,都是不厌其烦、反反复复,从开始备课到最终呈现,往往几易其稿。我想说的是,这些准备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有一项准备也非常关键却常被忽视,党老师称为“过课”。就是全真模拟,自己以上课的状态将课完整地讲下来,除了没有学生回答,其他板书、PPT翻页、提问、诵读、讲解、总结一项不漏。很多时候我们在备好课后就觉万事大吉,心里将教案中的重要段落默念几遍就去上课,直接后果就是忘词,明明教案上写的句句精辟字字珠玑就是想不起来,有时怕忘了干脆拿着教案,关键时候照着念。大赛当然不能这样做,所以备好课,定好教案和课件之后的“过课”就非常必要了,这个过程很痛苦,可是不下功夫怎能正常发挥?
《望海潮》上交课件是晚上九点,到第二天下午四点开始正式讲课前,我在党老师的督促下,“过”了十遍。经历了无数次忘词、无数次捋不顺语句、无数次忘记板书和翻页,当我终于站到大赛的舞台上时,我已信心十足。
5.
我们的语文课堂已是越来越重视朗读了,但有个怪现象是,我们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朗读,齐读个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配乐读、有标点读无标点读等等,我们自己却越来越少在课堂上示范诵读,很多时候放放录音了事。现在资源丰富,我们要找到字音准确、情感充沛的朗读素材确非难事,很多学校还有自己的朗读素材库,可是,正如在照片中的景致不如实地景观真实可感、电视前看球赛演唱会直播远不如现场震撼、网络教学再发达也代替不了现实授课的可亲可触,录音同样不能全部代替教师的当堂示范诵读。数理化老师要求作图规范美观、英语老师要求双语教学,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应有意识地磨练、培养自己的朗读能力,这应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替代的独有魅力。这次大赛设置了七个单项奖,其中一个就是给诵读的,这也说明,诵读作为教师的基本功的重要性。
大赛规格高,场面大,我因为紧张,有些环节的处理不够优化,有点遗憾。
真诚感谢
大赛已尘埃落定,我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和最佳诵读奖的单项奖,手捧奖杯奖牌,我感慨万千。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多少人为此付出了心血和努力!
感谢省教研室的丁亚宏老师的信任,给了我这个参赛机会,期间一直关注着我的准备情况,无论我何时有疑问发信息都及时回复、耐心解答,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还特意发来信息鼓励我“课不错,放开讲”;感谢市教研室的高中语文教研员党红英老师,全程陪伴,细心指导,悉心斟酌我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用词是否恰当,陪我备赛到凌晨,明明后面就看我自己练习了可以去睡了的时候还不忘问一句“还有没有不顺的地方了”;感谢学校的支持,让我能够暂时放下高三的教学教研工作外出,得知获奖情况后,吴庆杰校长和苏小软主任第一时间发来信息祝贺,侯亚峰校长还特意打来电话;感谢我校语文教研组长屈海生老师,备赛时牺牲个人时间毫无保留的指点,帮我做了很多的协调工作,虽然因工作原因未能前去,但手机、QQ24小时在线,随问随答,毫无怨言;感谢我校语文组的所有兄弟姐妹,倾力相助,真心诚意,复印资料、修改教案、听课反馈,刘静老师和陈晓芬老师二话不说接手我两个班的课,一同前去的宋爱芹老师和谷立谨老师服务、摄影、深夜还在陪我“过课”……
成绩属于大家,感谢信任我、支持我、鼓励我、帮助我的所有人!
附: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
教学目标:
1.赏析诗歌语言之美
2.了解干谒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作业:
1. 熟读并尝试背诵诗歌。
2.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写下:全词你认为最好的一句和最难懂的一句。
教学过程
一、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柳永的《望海潮》。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词。
(如有字音错误订正字音,如无字音错误,就说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我们诵读古诗词,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词的风格特点。老师来读一遍,请同学们听读体会。
(教师范读)
词的上下片风格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上片意境开阔,下片清丽婉约。(如学生答不出来,提醒学生注意上下片用词的不同。)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读)
声音悦耳,情感饱满,体现出了上下片的不同风格,为什么同一首词会出现这样不同的风格呢?随着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一探究竟。
二、
昨天预习时让同学们写下初读后自己不理解的句子,这是大家所写(出示手里的页子),其中有一句诗句提出的最多(出示手里的页子),就是这一句——(ppt显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大家是哪里不理解呢?(解释字面意思。)字面意思正如大家所说,但是内在的深层含义就需要我们再深入研读一下了。
1.【夸什么】
比如这个“夸”字,夸的是——“好景”,有哪些“好景”呢?(学生可能会拎具体的句子),这些属自然风光,是好景色,词中还有好景况,是那些方面呢?
(学生梳理回答,教师板书:地理位置、自然风光、都市繁华、民生安乐。)这些好景是哪个城市的?杭州。(板书)
(10分钟)
2.【怎么夸】
①昨天预习时请同学们写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大家的意向非常集中,超出百分之六十的同学写的是这一句: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既然我们这么多同学认为这句写得好,那么它好在哪里?
(引导至意象、练字,简单说)
好在用词恰切,好在气势磅礴,更好的是同学们读出了它是“怎么夸”杭州之景的。
②其实风格清丽婉约的句子也有一句特别好,咱们班也有同学提到: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我们来仔细品读品读,揣摩一下这一句词人是怎么“夸”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句诗。
(同桌来评价一下他的描述。如好:描述很好,点评也到位;如不好:整体语言流畅,我觉得……,会更好。)
(评价引至品味典型意象、推敲精彩词句、展开合理想象)
“烟”字考究,写垂柳颜色鲜嫩润泽、姿态轻柔灵动,望之朦胧迷离、数量上成片成林;“画”字突出杭州城的繁华与富庶;“风”修饰“帘”,与前文“烟”字照应,更具动态美,引人遐想帘后的风情;“翠”幕,颜色浓郁,与烟柳形成色彩上浓淡相宜的层次,使整幅画面更美;(换字,珠帘罗幕。)“风帘翠幕”衔接上下句,由景而人,引出“参差十万人家”。
③大家已经明白了柳永是怎么“夸”的,现在请同学们品赏下片,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拿起笔,将我们心中的美景升华成美丽的文字吧!
(3分钟时间书写,展示)
记得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王国维强调词人必须具有赤子之心,要有真情,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感动人。其实不仅是词人作词,我们鉴赏词作,也需要真情。同学们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品读者的真情真意。
通过同学们的精彩重现,我们发现,《望海潮》这首词对景物的描摹刻画不吝笔墨,非常细致。这也正是慢词的特点。(ppt出示)请大家齐读——
慢词,就是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与小令相比,慢词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音乐更加悠扬动听,情感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多变,景物可以铺陈渲染、细笔工描。
(15-20分钟)
3.【谁来夸】
铺陈渲染的是都市风情,细笔工描的是杭州美景,如此情致,是柳永在夸吗?
(提醒学生看注释。)(明确:孙何)
4.【为何柳永来写】
既然是孙何将来升迁至中书省后夸于同僚,为何这首词由柳永来写?(板书,柳永)(再读注释:投赠,为了谒见地方官孙何。)
小结:至此我们明白了这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真正意蕴,是借祝福孙何将来加官进爵至朝廷中央向同僚夸耀他治理下的杭州盛景来夸赞孙何的治理之功。
(教师讲述)相传,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请她在孙何的宴会上演唱。当日,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举荐自己。(板书,干谒诗)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节课一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这首词的上下片风格不同,其根本原因还是由词人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孙何是地方长官,城市的繁华富庶需大手笔烘托;西湖是杭州核心景观,景色的秀美清丽需工笔细描。总之,目的决定了内容,内容决定了风格。
大家不必觉得尴尬,在当时的情境中,这是柳永最得心应手的武器。将自己的才华适时绽放,并没有什么不对。我国的文坛上,就有很多著名的干谒诗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闺意献张水部》、《上枢密韩太尉书》)(ppt配合,显示作者)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我们只须记得词坛中有这样一位柳永,只须传唱词坛中的这样一篇经典。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带着理解和感情。(齐读)
(5分钟)
三、
读得真好,也希望同学们能多喜欢我们的诗词经典。老师就很喜欢这首词,此时,此地,更加地喜欢,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老师是河南人,同学们是福建人,这首词是出生于福建崇安的柳永,前往当时的都城河南开封的路上所做。我们今天能在这里一起学习这首词,真的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感谢柳永给我们创造的机缘。
所以昨天在准备这节课时,我特别有感触,依着《望海潮》的词牌,试着为柳永填了一首词,与大家分享:
望海潮 怀柳永
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时间仓促,遣词用字粗糙,格律平仄不严,欢迎大家批评。
四、
有人说,读柳永,一读《鹤冲天》,识得柳永傲骨肝胆;二读《定风波》,识得柳永恣荡真情;三读《雨霖铃》,识得柳永婉约缠绵;四读《望海潮》,识得柳永大家手笔;五读《八声甘州》,识得柳永唐人气象;最后读《戚氏》,识得柳永一生凄凉。
请同学们课下诵读柳永的这些词作,体会不同风格柳词的语言之美。(作业,ppt出示)
选做:
(5分钟)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