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氓》教学设计及反思——李月芹
(2014-11-14 16:31:03)
标签:
焦作送课下乡同课异构语文高一 |
分类: 语文建设 |
《卫风·氓》教学设计(简案)
焦作十一中
【教学目标】准确背诵《卫风·氓》。
【教学重点】1.梳理这首叙事诗的情节;2.理解并掌握“比兴手法”。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背景音乐《出水莲》。
牵挂千年,我们一起走进经典,走进《诗经》。她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一座不上锁的往事仓库。因为平凡,所以动人。
最难写的是叙事诗,学生自读《恋爱廿四史》,理解四个阶段:恋爱、婚礼、婚变、分手。实际上,《恋爱廿四史》就是当代版的《氓》,《氓》就是古代版的《恋爱廿四史》。
过渡到《氓》的学习。
学生自读全诗。解读1-2章:恋爱。提醒学生研究课下注释,梳理情节,有人物形象的初步理解。学生课堂背诵展示。
教师设疑:“她的择偶标准”是什么?“氓的择偶标准是什么?你从哪里得出的结论呢?”
学生梳理情节,得出结论。女子重“德”,男子在看重女子的美好品德之外,还注重容貌。自然导入到3-4章的学习。描摹“桑叶”的四句诗,是什么写法?
链接课后资料,理解“朱熹”对“比兴手法”的解读。
紧密结合课下注释,揣摩意象“桑葚”、“淇水”,继续探究这一手法,组织语言,表达出手法的效果,体会“就近取喻”、“有声有色”。联系《关雎》、《蒹葭》,打通初高中的知识联系通道。学生诵读并当堂背诵这两章。
屏幕展示,学生完成填空。她是一个怎样的恋人、妻子、弃妇,完成人物形象的补充。“《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认为便是那位卫国的女子。她对自己“哀而不伤”,对“氓”“怨而不怒”,……这样的女人,会挺过来。——鲍鹏山”
紧密结合课下注释,解读5-6两章。学生诵读并当堂背诵这两章。
布置作业。
阅读推荐。
结束语:
牵挂千年,我们一起吟唱经典。聆听王菲的《笑忘书》。
【板书设计】
诗经·卫风·氓
【教后反思】
诗歌教学有一定难度,一节课和学生一起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教什么、学什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指向,对学生语文的积累和语言运用有帮助,这需要教师思考。我在三节课的讲授中对内容一直在舍弃、调整。
在备课初始阶段,我没有去读文本,怀着敬畏的心走进《诗经》,翻阅解读《诗经》的名家文字,主要有三本书:鲍鹏山的《附庸风雅》、《美丽诗经》以及安意如的《思无邪》。也许是因为我身在高三的缘故,自然会去联系高考真题,恰逢2014年高考湖南卷《桃夭》明确的命题方向(一集中在“重章叠句”上(2分),一集中在“比兴手法”的理解上(6分)),我的思路有了基本轮廓。2014年新课标Ⅰ卷在几道题型上有命题形式的创新突破,例如对64篇的检测让2014年度考生心理上多少有些不适应。实际上该题的命题难度不大,难在于心理上的不适应,难在与考生心理的及时调整上。实际上高考命题传达给了我们一个明确信号:对诗句的准确理解是必须的。想要把诗句背写的准确规范,理解先行。
最后再去读教材,读教参,读课下注释,读课后思考练习题,读教材后的资料链接。然后,思路出来了。
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是学生诗歌学习的打底子阶段,内容不宜多,但重难点要重锤敲响。
学法教法:以诵读法为抓手,研读课下注释,打通初高中的《诗经》篇目。
教学目标:准确背诵《卫风·氓》。
教学重点:1.梳理这首叙事诗的情节;2.理解并掌握“比兴手法”。
这次“送教下乡”活动,让我收获多多。兄弟学校教师扎实的功底、独到的教学设计亮点,兄弟学校语文教研组高水平的专业评课,学生开阔的思维、创造性的表达,让我由衷地为他们点赞!
古人有言:不读诗,无以言。对学生对老师也是如此,多多读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就会有所体现。最后以孟州一中教学楼电子屏幕上的话来总结我的收获:你所做的事情,也许暂时看不到成果,但不要灰心或焦虑。你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