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013-05-14 11:05:55)
标签:
高中焦作市优质课语文选手 |
分类: 语文建设 |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焦作市第十一中学
教学目标:
1.鉴赏《念奴娇 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词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
教学过程:
一、
坎坷磨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苏轼一定深有体会,他少年成名,早已被定为宰相人选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牢中被拘130天,大难不死,重获自由。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怎样的精神飞跃呢……
二、学习目标
三、诵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学生个别读,教师点拨。
四、赏析《念奴娇 赤壁怀古》
怀古诗从三个方面欣赏:①观眼前之景②写历史之事③抒一己之怀
(一)观眼前之景
2、用一个词语概括景物的特点
3、上阕以哪句结尾?“一时”指何时?三国英雄辈出,为何如此衷情周瑜呢?
(二)写历史之事
1、分析周瑜形象
2、苏轼生平介绍(多才多艺、多灾多难)
(三)抒一己之怀
2、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情感。
教师明确:这里既有人生的失意,又有抛却英雄梦的无奈,还有诗人欲从痛苦的泥淖中挣脱出来的释然。这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次壮阔的悲哀,一次飞跃历史的翱翔,这,不正是诗人要极力挣脱的束缚吗?要知道,个人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可怜可笑。苏轼正是在这种历史与个人的强烈对比中获得了人生的自觉,从而获得了超然物外,达观世事。
3、齐读
4、黄州成全了苏轼,介绍苏轼在黄州的作品。
黄州成全了苏轼,使他开始了智慧的人生;苏轼成全了黄州,使他成为了天下名城。
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精神的飞跃!世间种种的运途在他心底都未见沟壑,想来,身处黄州,心中风波已定吧。
五、 赏析《定风波》
1.范读
2.生自读
3.赏析最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4、齐读
六、小结
这就是苏轼,他时而徘徊月下,时而漫步雨中,他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正如余秋雨的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七、
拿起你手中的笔,为苏轼写一则颁奖辞
八、作业
1.背诵《苏轼词二首》
2.课外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九、 板书
教学反思:
1、
本次优质课大赛,我抽到的篇目是《苏轼词两首》,开始时我暗自庆幸,认为这是一节容易讲的篇目,第一次试讲之后,听课教师反馈,思路老套,没有亮点。怎么才能有亮点,必须对苏轼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思想经历。书到用时方恨少,怎么办,啃书!我用很短的时间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康震评苏轼》等书籍,对苏轼总算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时间紧促,总觉得有对很多东西没有很好地消化,所以很多知识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这是本节课对我最大的警醒。
2、朗读不够
3、最后一个环节处理的过于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