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焦作市高中语文
焦作市高中语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839
  • 关注人气:3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诗词鉴赏专题——意象意境》教学设计

(2008-10-13 08:57:10)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

杂谈

分类: 高三年级

——在焦作市2009届高三年级学科分析会上的观摩课

 

焦作市第十一中学   杨艳芬

 

   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难度最大的题目之一,也是我们常常感到困惑的一道题。做题时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拿到一首诗后,读不懂;或者读懂了,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去答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对高考试卷中的诗词鉴赏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要想在高考中拿到这道题的分数,做到有的放矢,需要我们首先了解高考考纲关于这个知识点的要求。

一、高考考什么?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是: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遵循这一要求,高考对于诗词鉴赏题会有如下七个常见出题点:

从重点字词处设题,要求分析重点字词;从关键语句处设题,要求读懂关键语句

从抒情意象处设题,要求把握抒情意象;从意境氛围处设题,要求体味意境氛围

从内容情感处设题,要求理解情感主旨;从风格情调处设题,要求琢磨用词特点

从表达技巧处设题,要求品味表达构思

由此可见,意象意境是高考诗词鉴赏题的重点出题方向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诗词鉴赏复习专题中的意象意境这一知识点来作分析。

二、意象意境分析讲解

同学们,我们对意象意境并不陌生。那我们首先来谈意象。大家能从学过的诗词中举例说说你对意象的理解吗?

(学生举例谈意象,教师引导,这些意象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意象”是有感知的。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意境”呢?

(学生谈)简单的说,意境就是意象的叠加,就是诗词中营造的氛围。

下面,我们共同看一首词,来分析这首词中的意象意境。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让学生先看,然后请学生齐读,来熟悉词作内容。)

(学生分析,词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好,经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对意象意境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对它下定义。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诗词中的物象、形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请同学们齐读概念)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有机统一。

(请同学们齐读概念)

理解了“意象意境”,我们还要储备一些相关的知识以备做题之需。比如,我们可以用小诗的形式来总结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小结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松、梅……等一系列常见意象,以及这些常见意象在诗词中表达出来的比较固定的感情。

请同学们来齐读。

对于意境,我们也要积累一些常用词,比如:

常见意境术语举例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清冷幽静

这些术语都是我们在做题时经常会选用的,希望大家能够记下来。

三、高考相关试题分析及解题技巧概括

在高考中,诗词鉴赏题往往会综合考查考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就意象意境来说,命题往往有以下特点。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分析诗中的景与情。

对于这样的发问,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答题方法点拨】

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那我们怎样把这三个方面体现到我们的答题中呢?

(请同学说)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中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做一道高考题。把你刚才所掌握的知识用到答题上。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教师可以先大致分析,然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题。)

让学生评价黑板上同学写的答案,教师帮助修改,然后给出标准答案。总结答题步骤。

具体答题步骤可以概括为: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图景)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点氛围)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析感情)

好,再来分析一道高考题, 看看刚才我们总结的答题技巧是否还适用?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分析)按照刚才总结的答题步骤,我们应该:

第一步:描图景,可是我们会发现题干中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二、三联中的意象,这一步“再现画面”可省略。

第二步:点氛围,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二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片云在高远的天空中更显孤独,孤月在漫漫长夜之中更显凄冷。所以,“片云”和“孤月”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

第三步:析感情,在这种凄凉、冷清的氛围之中,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高悬永夜的孤月,联想到了自己,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可见,作者流露出来的是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我们再来看第三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落日”、“秋风”似乎也有凄凉之感,但是,联系“心犹壮”、“病欲苏”,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是凄凉之外的雄壮、开阔、豁达。所以,在这两句诗里,“落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氛围。

第三步:析感情,在这种雄壮、开阔的氛围之中,作者“心犹壮”、“病欲苏”,这自然会让我们想起曹操的诗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因此,诗人表达的又是一种乐观旷达之情。

【答案】:(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步骤三);“落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氛围 (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看来我们总结的答题步骤在这道题上同样适用。好,请同学们用这种技巧再来解答2008年山东省高考卷中的诗词鉴赏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省高考卷)

画   堂   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同学们可以根据平时的习惯,前后结合成小组自由讨论,共同作答。然后把你想好的答案写下来。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请学生评价给出得分。)

(教师点评)从同学所写的答案来看,大家已经注意到答题步骤了,而且做题也越来越规范了。非常好!通过这节课,我们掌握了意象意境的相关知识和该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当然,要想在高考中拿到这道题的高分, 还需要多练习,在练习中熟练技巧,获得提高。请同学们课下完成材料上印的两道课外拓展题。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8年天津高考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省高考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  下  建 

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基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畅旺的心绪。

    希望同学们在训练中有所收获,取得实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