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iddle/5ce44c30nbbd1f96b9239&690
由于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每年的这个时候,学校都要优胜劣汰,招聘一些优秀的老师充实我们的队伍,每次都要听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来上课,有的是在职的,有的是应届的,同一课题呈现的内容与方式各有千秋,有的课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有的课让人感觉如坐针毡。决定课的结构形态、内在文化的是教师本身。很多做过评委的老师都会有一些疑问,比如,一位师范生,上了四年的本科,甚至是研究生毕业,课不会上,他们这些年在做什么?我们的师范院校在做什么?中国教育的希望在哪里?该有怎样的机制吸纳优秀人才接受师范教育,进入教师队伍?等等。新教师上课,大概有这几种类型:
1.照本宣科型:
这种类型手里抱着书本,让学生看看,读读,不敢越雷池半步,教材成了圣经,教师成了传教士,毫无感染力,课很快就结束了,无情境、无活动、无体验,尊重教材是必要的,可新课程的教材观在哪里?如何解读教材、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全然不知。
2.目中无人型:
这种类型不敢看学生,不敢走近学生,也许压根就没这种意识,只顾自己讲的痛快,或者以完成教学内容为快。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互动,生本教育理念毫无体现。
3.杂乱无序型:
这种类型往往无目标意识,能有一些问题情境的设计,但环节间缺乏应有的逻辑联系,每个环节的呈现都显得很突兀,纵,不成线;横,不成面,结构杂乱,不成体。加上紧张等因素,又不能运用语言将环节流畅的连贯。
4.盲目运用型:
这种类型往往完全依赖网上下的课件,并不考虑与教材、学生、自身的适切性,课件上是什么就讲什么,同时,还不能了解课件的意图,讲的不透、甚至不准,任何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拿来主义”都不会将课上出应然的状态,往往生硬。
语言是信息传输最原始、最有魅力的载体,希望年轻教师平时能多多修炼语言;熟悉教材,收集资源,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面对学生多笑一笑,亲和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