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上帝尸骨山博格斯客观世界艺术判断 |
分类: 思维的花瓣 |
*一切艺术都必须遵照客观的属性才得以自我完善,艺术家并不以见识的局限而止步不前,其所知往往不为人所知,艺术家愿意为自己的无知预留批评的空间,其意识围绕客观变化,循序渐进。按卡尔.波普的解释,艺术变化而多情,且忠贞不渝。
艺术应该抛开世俗的成见,永远保持客观的属性,这种属性虽然是暂时的,但具有一切美的最典型特征。
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呈现的表象作形象把握,即美。
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为形式的表现努力,他在创作之时,痛苦和欢乐各半,而前者更深刻,也更值得世人惦记。
任何美都不可能在一瞬间完成,但美会永恒保留一瞬间的灿烂。
对艺术进行判断,不应纠结于狭隘的是与非上,宽容的心态应该是让是与非经由客观筛选。当我们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时,就无须急功近利去揭示一知半解的艺术秘密,艺术家因偏执所犯的错误不可饶恕,这正如穿棉袄拯救溺水者。
情感处在受支配的地位,不直接作用于艺术判断,只有在构成形式后才能以标准衡量。所以,艺术针对的是形式判断,是精神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形象把握。
*博格斯特再三强调艺术的不变性算是暂时的定位,这种不准确的状摹在克莱夫.贝尔看来是“有意味”的,包裹艺术的法衣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但无一权威能够证明其身份,而“有意味”的将就给艺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我们允许艺术引进模糊的概念,当“有意味”能够无所不包而我们又没有合理解释予以推翻时,我们只能认可,至少是暂时必须认可。
狭义的时空终会有死亡的一天,但广义的不会,人精神的乐观与此不谋而合。艺术的原理只有一个,其判断标准注定也只有一个,但是现在千千万万存在,且无一累赘,艺术自动更新,它自尸骨山爬过去,却也并不嘲笑尸骨的腐朽。
严格说来真理只有一条,却普遍存在!
*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固步自封,不肯前进,结果是心甘情愿放弃了未来。艺术一旦加盖了庸俗的烙印,则毫无疑问速朽。
博格斯特牢牢抓住了艺术暂时合理这一规则。
只有美才能激励人主动判断。
*博格斯特在引进“质”这一概念时,宣称只有当“质”在代表有约束力的希望时才具有典型意义,换言之,精神主体在实施艺术行为的过程中好像万有引力在怂恿苹果落地一样,在克制里完成创造。
什么是艺术的“质感”?它是提纯了的直觉判断的核,灵感在那儿蠢蠢欲动,就是这个“不受约束的希望”经常跟艺术家捣乱,你有心捕捉它偏缩头不出,当你无意获得时它又自天而降。艺术家需要不可思议的忍耐,它若想营造生命的质感,便不能不为艺术守望下去。
*那个万人顶礼膜拜的上帝早就死去,在其有生之年,我们亲眼目睹了上帝怯懦,它对艺术避而不谈,它妄想永远化身艺术,但完成神圣使命的始终是我们人类!
是神秘触动了我们的神经,我们为艺术困惑,继而释然,生命不息,探索不止,我们不能坐等上帝的答案,然后照搬不误。
未经上帝启示人类一样创造奇迹,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艰难获得的功劳归于上帝?
前一篇:水鸟之声(第十四章)(原创诗歌)
后一篇:博格斯特《艺术判断》游思(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