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一文摘,题目是“幸福是比出来的”。有朋友看了说:“不错,幸福确实是比出来的,但分跟什么人比,比不如自己的就幸福,若是比强于自己的就不能说幸福了。”
这幸福,始终给人们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今年初,来自人民网的消息: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七成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幸福”。其中女性、老年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和负责人群体的幸福指数相对较高。从年龄结构分析,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高的是61-70岁组,最低的是31-40岁组和41-50岁组。此外,30岁以下的青年人回答不幸福的比例最高。
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幸福是当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达成的理想状态和内心喜悦的激情;幸福是一个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满足。老年人和年青人在回答幸福的问题上有诸多不同的。有经历的差别,有价值观的不同,幸福的标准异同,这也许是大大的“代沟”吧!老年人容易满足,有了温饱,有房住,就感觉非常幸福了!在过去的岁月中,吃苦受累惯了,眼下的生活,吃什么,有什么,住房不求豪华,足以藏身,便让他们觉得非常的不错了,还要如何幸福呢。年青人却不然,他们对幸福的诉求,是理想化的,追求精神幸福的人多,总是拿比自己高的人比,也有好高骛远者。很多年青人感到“不幸福”,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原因。
对年青人来说,人的幸福除了吃好穿好外,还要有一种社会和周围人的认同感。当你做一份工作或一件事,尽心尽力了,你就会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在付出得不到认同时,就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也就没有了幸福感。现实和理想有着很大的距离,就像许多青年人,大学毕业了,就业难;找对象,没正式工作(编制内)告吹了;有了对象,却是低收入,高房价,买不起房,结婚成了泡影。这些足以让他们为难,还论什么幸福。
另一方面,现在好多的年青人,走向社会时没有吃苦的准备,多的是生不逢时的报怨。先苦后甜,容易让人感到幸福,优越惯了,再去吃点苦,就认为不可思议了。这山看着那山高,不近现实的一味追求,想着高收入、住别墅、座宝马,物质第一,享受为先,就是幸福。当经历了苦难、经历了创业,才有的物质享受,才是属于你的,幸福不会从天降,天上也不会掉馅饼。所以上说,幸福还是要比较,知足常乐,有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你就会感到幸福,不要光想着自己的不幸,平淡的日子中也有着不尽的乐趣和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