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情怀关照之下的文字,或行走的意义:简评肖遥文集《行走》

标签:
肖遥文集《行走》 |
分类: 评论性文字 |
人格情怀关照之下的文字,或行走的意义
——简评肖遥文集《行走》
钟岩松
生命于生活之途,惟行走方能丈量出时间的意义,惟行走方能收获生命给予的无限可能。在生命于生活必经的途道上,细分之下,无非三个情感感受并宣泄之岔口:爱,恨,爱恨纠结。于此之下的人生态度及其生命追求品性则极易归类了,那就是:爱,恨,爱恨交织。这基本就界定了作为生命具象化了的人和生活具象化了的人,在生命和生活界面的互动性呈现形式:肖遥这种文字抽象学缩微的情感悟会,仅不过是以简单明了的一种最具现象的状态,明晰地在我们的感觉感受当中做以主观向度直指,从而让接受与排斥变得立场分明,——即善爱,这种不晦涩的叙事与叙述,恰恰以最简单的姿态形式回应和解答了我们作为个体存在在必经的人生生命路途中有关存在感及意义感的困惑。正如他在本书的代序里说的:
……这些文字,算不上文学作品,但是,它属于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我 2002 年至 2020 年这 18 年来工作和生活的部分记录,共收录四十余篇散文、游记与随笔。每篇大多在一千字左右,这是我的写作习惯,也与多年的诗歌创作有关,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所见、所思、所悟。
行走是一种心灵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亲近,与之相对应的是,生活、生命和自然同时赋予行走者一种更为开放的人格情怀。而这样浸淫了生活、生命和自然情怀的写作,其文字定然充满呼吸的鲜活灵动,包孕着与精神灵魂通灵的神秘魅力。——“它属于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从这样简白的文字里我读到了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肖遥对文字的热忱、勤奋与珍贵的敬畏,同时,也为我评述这本书提供了最佳的导入路径,即这些篇什是作者储藏在人生匆忙旅途中尚未精心提炼的五彩矿料,是有待反顾回首慢品细嚼的生命备忘录。——其实似乎也不尽然,当我试着调整一下视角,发现这些原始的粗糙的形态丰富的矿料棱面,却晃漾着潾潾烁目的光泽,仿佛夏日照耀碎花四溅的野坡,令人心潮暗涌,流连忘返。这或许就是加载于真实生命经历与感受之上的文字美魅之蛊。
自然把里口山刷得金黄,如梵高先生的画热烈奔放。漫山遍野的葡萄、苹果、鸭梨熟了,如这秋阳照在你脸上,绽放出幸福的光。
山村的红房子,如爆裂的石榴籽散落在山脚下。一条小溪绕过几个村庄奔向西边的大海。小溪的源头之处,是一座幽静的寺院——广福寺。这座寺院靠近城市却远离喧嚣,为追寻宁静的人们提供一个心灵的港湾。(《里口山的秋》)
近年来,登山基本上都是一人独行或者两人结伴,这与年龄的增长有关。正所谓逍遥不消沉,在无为中有所为,即“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修然;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思之坦然,为之善然。世界仍然,民亭怡然。”此乃逍遥游。(《十七年后再攀古陌岭群峰》)
肖遥的文字,无论诗歌、散文,还是随笔、游记,都是晓畅如水的,都是温热适度的。我一直喜欢把文字当做作者人格情怀的体温计。文章可以描眉抹唇,可以搔首弄姿,故作百媚千态,但是,烙在文字内里的人格情怀是无法祛斑点痣的。从肖遥记录在本书中的个人履历我们可以发现,他经历了许多常人没有遭遇的人生坎坷磨难,甚至是生死磨难,然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少年的他却总能够天赋神力一般以坦然淡然的心态对待,并从打拼生活的不断转场中捕捉和发现改变人生的机会。尽管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可是现实是,我们看到了太多苦难酿造的人生悲剧,因此,能够坦然淡然面对苦难的人,已经足够我们心生敬佩,而那些能把苦难转化为实现人生蝶变的能量的人,我愿意把他们视之为人中之杰,他们不但有着强大的内心力量支撑脊梁,也有明慧的精神法宝做定力神针,——“‘凡事的发生都有利的一面’。我常常用这个秘密的力量来暗示自己,一如干涸的土地正在经历一场大雨。”(《秋游环翠楼》);“人的一生需要证明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证明给别人看也是一种自我激励,放开手脚去证明自己,去拥抱属于你的明天,明天才会更美好。”(《我的梦想在路上》);“工作不易,但敢于追逐梦想的人是幸福的。”(《你好11岁》)……是的,只有这样不被苦难压垮的脊梁,当其头颅从人生苦难沧桑之地平线昂然挺耸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并感动于生命的伟力。在对生命敬畏的时候,我们甚至真的需要感激苦难的淬炼之功。而唯有苦难淬炼之后的精神世界才会呈现出澄净明澈之大境,他的写作亦由此变得自然从容,这个时候,写作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随心所欲表达的自由状态,它传递给阅读者的同样是身心的释然、舒展与启示。所以,我在读这部文集的时候,也是有意拉长阅读的物理时间距离,以便更多享受肖遥文字里那份气度淡定的“逍遥”的生命情怀——
(车子抛锚后,在让三弟的车送走游玩的孩子等待救援的时间,作者不为等待懊丧,反而感谢这独寂的时间,拿起了新买的俞平伯散文集阅读)丰富的人生阅历才使得先生在文字的海洋中徜徉。此乃:人间草木深,我心桃花源。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美好的回忆总是在不经意间产生。车抛锚了不当紧,风景还在;如果心情抛锚了,这斑斓的夜就只剩下黑色了。而黑夜能否给你一双黑色的眼睛,你又能否用它寻找光明?这一切就在于你当下的这颗心了。(《抛锚》)
如今肖氏股份成立已经十年,我亦从一位青年步入中年大叔的行列。十年来日日夜夜奋斗的路上,每每想起都是心潮澎湃。一家企业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是无法分离的,感恩国家的大环境越来越好,让更多有梦想的人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光。
……我坚信再过十年,肖氏股份人也可以自豪地说:“无能量客不健康。”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唯有全力以赴才能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与祖国。
趁着夏风和畅为梦想行走天涯,有月光相伴,独行者的夜晚并不孤单。(《初夏的月亮》)
著名美学家潘知常说过,学会爱,参与爱,带着爱上路,是审美活动的最后抉择,也是这个世界的最后选择!的确,善爱不但能够点亮人生前行路途,也会让万物因了善爱的润泽,而以更美好的和畅反哺施爱者的精神心灵。心情给予眼睛辨析万物美丑善恶的视角和底色,好心情之下眼睛里满世界皆是善美的音符。而善美都是理应获得来自心灵焚香沐身式的敬畏与尊重的:
穿过苹果林走进黑松与柞木交错的林地,脚下的泥土松软,弹性十足,正是落叶归根的原因。无人走过的山坡,枝繁叶茂,蛛网横行,退退虫藏匿在沃土里留下一个个漩涡般的小凹穴,与我们的登山杖留下的痕迹十分相似,是我们不小心闯入它们的世界。我们努力避开,尽可能不去打扰它们平静的生活。(《十七年后再攀古陌岭群峰》)
这是一个种属生命对另一个种属生命饱含虔诚敬畏与珍重的心灵独白!也是人与自然生态万物和谐共融共荣的美好呼唤。这种心怀仁慈的人这种弥漫着仁慈的文字,常常让我的内心氤氲起浓郁醇香的感动,眼睛噙满湿润。
因为工作的原因,也因为个人的喜好,肖遥似乎如一部片刻不停的永动机,一直行走在路上。我奇怪的是,他也仿佛一部快乐歌唱快乐思考快乐播撒美好的永动机,不知疲倦,没有怨艾,向前向前向前,付出着,收获着,像他在《我的梦想在路上》写到的——
追梦路上多孤单,
豪情不减越千山。
人生无悔一件事,
点亮当下每一天。
常常一个人独自旅行,最爱坐火车这种交通工具,它便于记录沿途的风景,方便读书、写作、喝酒、聊天、听音乐。诗和远方都在路上,每个城市的风土人情通过旅行去发现。梦想也因旅行被一次次放飞、放大。
身所能及、心必向之。祖国的大好河山需要用双脚去丈量,需要用心去感受。每天去体会不同的新生活,人生才有滋味。
……追梦路上一定是孤单的、孤独的。只要你的梦想不变,并持之以恒地去全力追求,不管未来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曾经奋斗过,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用满满的正能量点亮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和每一个与我们有缘的人,此生无憾、无悔、足矣!
这样蜂飞蝶舞浪花飞溅的少年抒情的文字,心灵鸡汤的浅白与欢愉,也许会让那些故作深沉者不适与不屑,但是,真正阅读作品必须要深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所处现实,——在我们了解了作者坎坷磨砺之后进入人生与事业辉煌期仍几近癫狂在“追梦路上”狂奔的背景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些文字有着秋夜繁星的烂漫,有着夏花奔放的热烈,激扬着别具豪情与意志的精神生命宣示。他们实际是作者人生精神状态内质性的客观映照,和以文字为媒介之尽情开放型显现。正如前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的,作家至少有一种天分,就是跳出生活看自己,能够把自身经历变成文学作品,靠扎实的生活体验打破心灵的壁垒。——至少在目前,写作是肖遥生活生命的一部分,这部文集也明证了写作成为肖遥生活生命的本能和自觉。
我习惯性用憎与恨勾画个人情感版图,试图说明证明立场。但是,面对《行走》的文字,我不得不说我更喜欢这种处子般的清澈和童子般的纯净,内心的律规告诉我,相较于自我的内心发酵,这种行走在生活中的采撷,更会以观照的形式钝化的形式,而让个体体验感悟以渗透的内力化入表达之中,并可以让这种表达变得如大河小溪般流淌,变得如倏忽闪电无声闪耀于遥远夜空,迷离而美不胜言。
既然是评论,离不开谈文本,先插段题外话:有不少人说我的评论缺乏批评锋芒,多了溢美之词。其实,评论这玩意是个苦活儿,要是挑刺比较简单,尤其对于我这个爱骂人的人,但是,要筛选出作品异乎的文本价值,确实费心耗力。尽管如此,我仍坚持自己的评论原则,即——在说出自己观点的同时,极大客观地离析出作品有人性温度和有人格情怀的呈现意义。评论家对作家作品的评头论足,就像裁缝对客户的量体与裁衣,一方面要有客观的态度,尤其个体细节的关照;二方面要有塑造的心态,让善意解读达到神肖毕观的精准程度;三是严谨负责,决不能出现皇帝新衣的荒唐。——你手中必须要拿着有严苛刻度和可触温度的硬尺与软尺,而不是随心所欲张开五指意淫。
朱自清在《背影•序》里谈及散文创作时说,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着要怎样写,便怎样写了。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当然,怎样写并非随心所欲的胡乱涂鸦,一定的书写形式对于作品的艺术传达效果还是重要的。我很欣赏肖遥这部文集的文本呈现形式,他把擅长的诗歌书写与日记体的随笔手记结合起来,虽谈不上创新,但是以一本书的形式集中展现,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它增强了文本阅读效力。但是,肖遥又似乎不满足仅仅文本上的新颖体现,他在线性日记体记事里,常常将笔迹曲回时间记忆的深处,打捞出有着“有用价值”的东西,佐料文体的平铺直述,以使之避免枯燥乏味,如可做厨灶间参考的《槐花》美食,如翻涌酸甜苦辣的《夹克与马甲的故事》,如记载已被机械化种植取代了的农耕播种手艺《种庄稼的感悟》等等。有了诸如此类的内容,这部书的价值和意义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它不再是简单的个人经历叙事,它同时具备了一部书的值得大众阅读的属性。
心灵是文字的滤镜。《行走》无疑是诗人肖遥心灵情思的外溢:流淌,洗净明澈。当他怀揣对生命感恩之心,背着生命行囊向生活疾步快行的时候,迎面扑来的世界呼啸着浪花一样绽放的五彩斑斓:
生活展现出美魅的动感,眼睛和思想不断与“发现”邂逅、撞击,迸溅起强弱不一的顿悟状的火花。
所以本书里的记录,无论那些经过的,无论这些过程中的,还是即要踏足的……,一页页,一帧帧,或深或浅的脚印,坚实而浪漫,丰富而诗意,都是值得珍藏的生命风景。
(《行走》肖遥著,山东齐鲁音像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