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贺兰山东麓烽火台及其附属小墩

(2015-05-12 17:55:48)

http://s13/mw690/001Hs2Vezy6Serkehcw3c&690
贺兰山东麓的青石沟、小插旗沟、插旗口、白头沟、西伏沟烽火台的特点是都带有10座或10座以上的附属小墩,这些小墩是用来报警的“火池”、“烟灶”,人们习惯称其为“一烽十燧”或“一烽多燧”,虽不规范、准确,是那么个意思吧,姑且续用之。 

 


http://s10/mw690/001Hs2Vezy6SdcjR5LHe9&690
小插旗沟1号、2号烽火台文物保护碑,碑后远处红色箭头所指为2号烽火台。1号烽火台被碑挡住。

 


http://s4/mw690/001Hs2Vezy6SdckSEO713&690
小插旗沟烽火台简介中指出1号烽火台有7座小墩,2号烽火台有10座小墩,其实不然。

 


http://s9/mw690/001Hs2Vezy6Sdcl0LQk78&690
从GE上看,小插旗沟1号、2号烽火台离的很近,相距只有80米。1号烽火台的7座小墩已看不清,现场也难见踪迹。2号烽火台比1号小,其前面的11座(不是10座)小墩清晰可见,呈L形排列,其中蓝色箭头所指的小墩比其它小墩要大一倍,平面呈簸箕形,三面垒砌有石块,一面敞开,为了在夜晚只向一个方向传递火光,这应该是“火池”。但问题是怎么会只有1座“火池”,最其码要有5座。那么它到底是什么,请教各位大侠了。

 


http://s9/mw690/001Hs2Vezy6Sdcmfdig48&690
小插旗沟1号烽火台,它的年代应早于2号烽火台。

 


http://s3/mw690/001Hs2Vezy6Sdcn7dSi52&690
站在1号烽火台上看2号烽火台及其附属小墩,红色问号为疑似1号烽火台的附属小墩遗迹。蓝色线条显示2号烽火台的附属小墩呈L形排列。黄色箭头所指为疑似“火池”。

 


http://s13/mw690/001Hs2Vezy6SdcnZrxabc&690
2号烽火台早期为土夯,后期以包石垒砌。

 


http://s3/mw690/001Hs2Vezy6SdcoXi2S62&690

http://s9/mw690/001Hs2Vezy6SdcpTcggb8&690
2号烽火台和它的11座小墩。

 


http://s10/mw690/001Hs2Vezy6SdcqW8mB29&690
用数字标出“烟灶”的位置。


http://s6/mw690/001Hs2Vezy6SdcrOdtX55&690
在2号烽火台上刚好能拍下全部11座小墩。远处红色箭头所指的小山包后面是鹿盘寺,小插旗沟1号、2号烽火台文物保护碑就立在小山包顶上。

 


http://s13/mw690/001Hs2Vezy6SdcsECiU6c&690
南北排列的6座小墩。

 


http://s15/mw690/001Hs2Vezy6SdctFDb08e&690
抵近观察第1座小墩,其形态符合“火池”的样子。


http://s15/mw690/001Hs2Vezy6SdcuHgGabe&690
这是保存最为完好的第2座小墩,是典型的“烟灶”,下面还有添柴的灶门。“烟灶”的特点是只有添柴口没有出火口,烟从石缝中冒出。

 

 

http://s2/mw690/001Hs2Vezy6SdduEVaNc1&690
2号烽火台及前面的第2、3座小墩“烟灶”。


http://s15/mw690/001Hs2Vezy6SdcwyHmuce&690
除了第2、3座小墩外其它的都不大完整。

 


http://s6/mw690/001Hs2Vezy6SdcxCwaFb5&690
青石沟烽火台文物保护碑,在其简介中说小墩有16座。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多的小墩,习惯的说就是“一烽十六燧”。这样的“一烽十六燧”在甘肃张掖板桥镇还有一处。

 


http://s9/mw690/001Hs2Vezy6SdcxKDZCe8&690
从GE上看,这些小墩也是呈L形排列,可能由于水毁的原因,已看不出有16座。2008年宁夏文物局在这里考古认定是16座。

 


http://s14/mw690/001Hs2Vezy6SdcyEVMp3d&690
文物保护碑距离烽火台还很远,中间还隔着一条大沟,如绕行恐时间不够,只好用远焦拉过来,看到了红色箭头所指的一座完好的小墩。

 


http://s10/mw690/001Hs2Vezy6Sdcj59rPa9&690
借用一下2008年宁夏文物局工作人员在这里拍的照片,最左边的就是那座保存完好的小墩,完好程度令人吃惊。

http://s12/mw690/001Hs2Vezy6SdcNcLQDeb&690
在穿越插旗口村快要进山的地方看到了这座插旗口烽火台,它也是“一烽十燧”,但现场已看不出遗迹。

 


http://s14/mw690/001Hs2Vezy6SdcNjQD37d&690
从GE上能看出来痕迹。

 


http://s16/mw690/001Hs2Vezy6SdcMmIFxcf&690
在西伏沟还有一处“一烽十燧”,由于本来就破损的碎石路被挖断,只好望烽兴叹,留待下次再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