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丝绸之路上的烽燧

标签:
股票 |
http://s7/mw690/001Hs2Vezy6JZK3PSzs06&690
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走向一致,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新疆烽燧从汉代至清代共建有160多座烽火台。
http://s7/mw690/001Hs2Vezy6JZK4t4p076&690
上起西汉,下止明清,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巩固并开发西部疆域,沿着丝绸古道构筑的历代烽火台几乎遍布新疆。新疆境内的烽燧因而具有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和序列化、多形制的特点。在这次丝绸之路申遗的过程中,我也重点关注了新疆丝绸之路上的烽燧,在GE上进行了搜寻,已经找到了45座。搜索的过程繁艰而又快乐,相关报告和网资只说大概方位(如X县X乡西北30公里),而没有地理座标,这就大大增加了搜寻的难度,免不了有些沮丧。然一旦找到了就很振奋,就像遇见了久违的老朋友。
http://s1/mw690/001Hs2Vezy6JZK4NyfK10&690
巴里坤烽燧群。资料显示目前哈密地区尚保留各时代的烽燧共51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其中尤数巴里坤县保存的烽燧数量最多,共有29座,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这里每隔2—3公里就有一座,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我只找到9座),诚如岑参诗所云:“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蔚为丝绸之路的一大壮观!
http://s9/mw690/001Hs2Vezy6JZK57M5q28&690
巴里坤烽燧之一
http://s8/mw690/001Hs2Vezy6JZK5lnq757&690
巴里坤烽燧之一
http://s16/mw690/001Hs2Vezy6JZK5HM2X6f&690
孔雀河烽燧群坐落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孔雀河沿岸的荒漠地带,由11座汉、晋烽燧组成,东西长达150公里。烽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倒塌,部分形制呈土墩状。建筑形式主要为土坯建筑(土坯层间夹胡杨木、芦苇及红柳枝),少量为夯筑。
http://s16/mw690/001Hs2Vezy6JZK678ezcf&690
孔雀河烽燧群中的脱西克吐尔西烽燧
http://s13/mw690/001Hs2Vezy6JZK6uk1K2c&690
阿拉沟烽火台,唐代唯一座石砌烽火台,在托克逊县鱼儿沟,高10米,城墙高7米。在烽火台内曾出土一件唐代文书,断定为唐代石雷石馆旧址。至清时再加固。上世纪80年代用那阿拉沟中被洪水冲至戈壁滩上的巨大鹅卵石,加上粘土和红柳条,完全按照古时的砌筑工艺,修旧如旧地完全修复了这座历史久远的烽火守望台。
http://s10/mw690/001Hs2Vezy6JZK6Mj6Vd9&690
别迭里烽燧,在乌什县亚曼苏乡戈壁滩上,距中吉边境35公里,是中国最西边的烽燧,始建于东汉,第二次修筑为唐代。烽燧扼守经由此处翻越别迭里达坂北上中亚的通道,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唐代以后这里成为西行使者、商贩及僧人前往中亚各国及印度的主要通道。玄奘便是经由这里翻越别迭里达坂后由中亚前往印度取经的。
http://s12/mw690/001Hs2Vezy6JZK78IL94b&690
连木沁大墩烽燧,地处火焰山山北前。烽燧边长17.8米,为正方形。此类建筑在新疆境内尚不多见,是鄯善县保存较好的一座唐代烽燧。
http://s9/mw690/001Hs2Vezy6JZK7uLgs38&690
永丰乡唐代烽燧,保存完好。
http://s13/mw690/001Hs2Vezy6JZK7SQEs5c&690
吐鲁番胜金乡南北朝至唐代的烽燧,保存完好。
http://s15/mw690/001Hs2Vezy6JZK8gXpQ2e&690
哈密拉甫乔克故城汉、唐烽燧。
http://s6/mw690/001Hs2Vezy6JZK8uxaRb5&690
木头沟萨依烽燧,南北朝至唐代,为土坯数砌筑成,由烽燧和院落2部分组成。
http://s8/mw690/001Hs2Vezy6JZMWrztt37&690
和田地区皮山县烽燧群,烽燧间距约为4公里左右。
http://s14/mw690/001Hs2Vezy6K0eSZoCx6d&690
皮山烽燧之间均有每间隔100米一堆排成一线的石堆。
http://s5/mw690/001Hs2Vezy6JZK8PcQQe4&690
http://s1/mw690/001Hs2Vezy6JZK3FN0Ad0&690
三塘泉烽燧,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