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苏轼于1075年冬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写的。
那年十月,苏东坡与其同僚祭奠常山,回来的时候,在铁沟一带会猎,盛况空前,感触颇深,便写下了这首词。当时的北宋,正受着西夏和辽国的威胁,国家危亡的忧思,不能不影响到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的行为和心理。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作者在词中通过打猎来表达自己御敌报国的决心,宣泄自己的情绪。
上片写出猎场面。
“老夫聊发少年狂”,起句突兀,如惊雷震耳。旋入主题,并写出了出猎的原因。当时苏东坡不过40岁,何来“老夫”之说?我觉得凭苏轼的声望、地位,在彼时彼地,自称“老夫”也未尝不可;何况,从表达上来说,言“老夫”,总显得有些分量和气势。如说“青年略发少年狂”,还有劲吗?注意这个“狂”字,用得妙啊,把作者的豪气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然后以奔腾的声势,描绘行猎时动人心魄的景象:左手牵黄狗,右臂托苍鹰,头戴锦缎帽,身着貂裘袍,千军万马席卷平冈。真是气势煊赫,声威雄壮。
上片的最后三句,很有意思。老百姓都来了,而且是“倾城”而来,进一步写出了打猎的声势,也看出老百姓对这位太守的仰慕和追随。在这种情况下,苏太守自然也想露一手,“亲射虎,看孙郎”,把他的自信、自豪和兴奋,全都表现出来了。
下片借题发挥,直抒胸臆。
首句写猎后的畅饮,胸襟开阔,胆气愈豪。想是这次打猎很成功,自己的表现也堪称满意,当然更自信、更兴奋了。于是举酒豪饮,痛快淋漓,心情之畅快可知。然而“鬓微霜”,似乎心境略微一沉,但接以“又何妨”,反使豪情毕见。既然“鬓微霜”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那么“持节云中”,像汉朝的冯唐那样出使异邦,为国效力,自然也是情理中事了。这种立功边陲、得展雄才的渴望,真叫读者心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最后三句,终于和盘托出了他的伟大理想。
可悲的是,他的这个理想并没有实现,让后人不能不为他感到遗憾了。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借行猎而言志抒情,从题材到风格,为词的发展开了新生面。
86050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