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学,首先要会鉴赏文学。不会欣赏,就不能领略文学作品的美,也就不能窥视作者的艺术匠心,评论从何而来?
梁衡的《秋月冬雪两轴画》,同时评论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鉴赏,也是评论。梁衡是知名的散文家,散文家评散文,“心有灵犀一点通”,最易了解作品的内蕴和作者的苦心。他在反复地品味中,为作品精美的语言、生动的景象、悦人的情趣、优美的意境所倾倒,禁不住陶然醉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作家特有的艺术体验写下自己对作者艺术构思的认识。
他评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只抓住“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十八个字作文章:
庭、水、藻、荇、竹、柏,他用了六个形象,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中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苏轼却能翻新意,而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来比喻,说“藻荇交横”,最后总之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抑抑扬扬,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梁衡是写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是评论。苏东坡以十八个字作文章写月下庭院之美,止在“空明”二字,梁衡也就在这上面做文章。月下的庭中,似乎注满了水,梁衡认为这比喻正是抓住“水”本有其物、看似却无的特点准确地写出了“空明”的感受,却又不落“月光如水”的老套,很有新意。而第二句,索性“以客代主”以月下竹柏之影幻化为水中藻荇,又使“空明”之景,具备了“灵动”之态。
梁衡对作品体味得如此细致,乃艺术素质使然。对于一个在散文世界畅游的人来讲,他的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使得他得以入境体情,设身处地,做到神与物游,思与景谐。所以,不要认为评论不需要感情的注入,不需要心灵的参与。苏东坡认为月下庭院如“积水空明”,竹影柏影均如“水中荇藻”,实际是一种幻觉,一种变态心理。评论者为什么也感同身受赞不绝口呢?因为作品所描绘的艺术景象激活了积淀在评论者心灵之中的、原本处于潜伏状态的、诸多知识的感情的经验的质素,“频率”相近,自然就产生了共鸣,出现相似的感觉。古人云:“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评论者和作者有了共同的心态,对作品的体味当然就深刻得多了。
然而,文学评论不能只停留在体味阶段,还需要向深处挖掘。梁衡在“披文而入情”的同时,他的创作经验和艺术素养,叫他看出了苏轼的运笔之妙和张岱的构思之巧。他从两文的对比中,看到了苏轼运用比喻的不同凡响之处,看到了张岱运用对比手法的超人之能不管是用物象来比喻,还是用大小来作比,异曲而同工,追求的都是一种境界美。虽是精雕细刻,却又不露斧凿之痕,写得如行云流水,原因就在于“作者是成‘景’在胸之后,将景和情溶在一起,于笔端自然地流泻出来而为文的。”梁衡由入情到识理,层层深入地挖掘出了闪光的金子。
所以,只是为作品所感动,顶多是一个好的读者,还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文学评论者。
88050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