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特的评论风格——评王蒙的《风格散记》

(2010-01-07 15:02:51)
标签:

文学评论

王蒙

风格

杂谈

    任何东西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文学作品有,文学评论也应该有。

    王蒙的《风格散记》评的是文学艺术的“风格”,却充分表现了自己不同于一般文艺评论的风格。

    首先,从内容上看。王蒙的评论似乎并不完全拘泥于文学,或艺术,他从一个更大的范围着眼,渗透着人情、事理,在对文章风格的描述中,熔铸了他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对事物的感受,对人生的领悟。这种超越了评论对象的主体意识,使他的这篇评论带上了十分鲜明的主观色彩和极为深厚的内蕴。

他这样来评论“潇洒”:

 

    一株挺拔的树在风里自然地飘摇,它没有固定的姿态,却有一种从容,一种得心应手的自信,一种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敢倾斜又伸得直、既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又万变不离其和谐的本领,不吃力、不做作、不雕琢、不紧张,不声嘶力竭。我们说,这是潇洒。

    潇洒也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是一副饱经沧桑而又自得其乐的欢愉。

……

    鱼在水里游,鸟在天上飞,马在原野上奔跑,这是潇洒。游着、飞着、跑着,戛然而止,这也是潇洒。

……

    失败了,流泪了,掏出了手绢,终于抑制住了自己,破涕为笑,同样地向胜利者投掷鲜花,这也是潇洒。

所以,潇洒是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大度,一种精神的解放,一种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你看,王蒙没有一个字是谈文学,他看似随便却十分用心地选取了生活中习见的现象,并赋予它以极深刻的人生意识,似乎是在赞美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品质,但他分明又是在谈文学。它把文学风格的包容量增大了,境界提高了。

    其次,从形式上看,它完全颠覆了通常文艺评论的那种“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严密性”、高头讲章式,把理论变成了诗,把哲思凝聚在形象的描绘之中,把议论溶于描写之中,使看起来平常的生活现象,不仅有了感情色彩,也有了理论的启示。读者读了,不但睹其形,感其情,还能思其理,极易理解,可又品味不尽。《风格散记》简直就是一片漂亮的散文。

    他这样评论“老辣”:“从来不说一句废话的人有一种特殊的威严。(所以大政治家也喜欢说两句没有用的话以示亲切)。”“专心于自己的叙述,对读者一无所求的作家——读者却往往五体投地。”他这样评论“奔腾”:“大河奔流,一泻千里,挟泥带沙,挟鱼带虾,无尽无休。”“自以为是的论者以为这太随意了,太缺少雕琢了。然而这个随意的‘意’却是千金难求,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宁要随意的奔腾与奔腾的随意,不要苦涩的雕琢与雕琢的苦涩。

    我们看到,《风格散记》这种以形象寓理论的风格特点,显示了作者写作过程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飞动的作用。而人们在欣赏此文时,也会因此而引动其两种思维的共同活动,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王蒙曾经说过:“在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同样有启示、灵感、飞跃。不仅生活形象是激动人心的,人的理念活动,同样是美的,神秘的,激动人心的。”(王蒙《倾听着生活的声音》)《风格散记》无疑是他的这种见解的生动实践。读了王蒙的《风格散记》,很容易叫人想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不过一个是谈诗的风格,一个是谈文的风格;一个用的形式是古体诗,一个用的是现代散文而已。

    当然,这不是说只擅长逻辑思维、严密论证的评论文章就不好。只是说,文学评论应该有多种风格,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异彩纷呈风格各异的。

    可叹当今某些文学评论,既无独到的见解,新鲜的内容,又无灵动的形式,而仅仅用生吞活剥来的新术语、新句法,去拼贴一副炫目的盔甲来吓唬读者,似乎新术语越多,越是叫人看不懂,越是水平高。

    风格即人,《风格散记》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感悟式、形象性而又灵动、潇洒、机智、幽默的风格特点,也正是王蒙本人的风格。

    独特的风格,因人而定,不是强求的。每种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是成功的风格,也是各有长短,各有千秋。单就《风格散记》来讲,有长处,也有不足。它的长处恰恰就是一种不足。上帝既然没有使一种事物完美无缺,我们就不好去苛求任何一种事物。

                                      8805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