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东馆

标签:
图书馆浦东文化 |
分类: 工作 |
2023-2-21 周二


红外线的机器人,书装满了会自动回到分拣处。

中庭。

中庭,采用的是上下贯通的设计,引用的是一个太湖石的概念,它的特点就是“瘦、漏、透”,读者只要站在中庭,抬起头就可以看到各个楼层、各个方向不同功能的阅览空间。

7楼的会议室。办公区域都在7楼。

阅读推广区域。







三楼。

水滴状雕塑——艺术家马文兴的作品《陪伴》。

上海本土艺术家申凡的作品就在东馆一楼中庭的地板上,这件名为《往来春秋》的作品由1952年上海图书馆建馆之初的报纸影像重叠而成,一行行文字用最简单的黑白色涂去,留存下了金色的标点符号,直观地表达了书刊中段落结构的形式之美。

建筑更像一个内向的、垂直的街区,模糊室内与室外的绝对边界。


三楼最为亮眼的一个空间——阅读广场,最醒目的存在莫过于艺术家徐冰的艺术品《鸟飞了》。

当然,重点是这里有吃饭的地方。

下午去参观上海图书馆东馆,宝山过去还是很快的,40分钟就到了。
位于1F的10米互动大屏,君从何处来——跨越千年的迁徙图可视化,上图的一个数字人文项目展示。


红外线的机器人,书装满了会自动回到分拣处。

中庭。

中庭,采用的是上下贯通的设计,引用的是一个太湖石的概念,它的特点就是“瘦、漏、透”,读者只要站在中庭,抬起头就可以看到各个楼层、各个方向不同功能的阅览空间。

7楼的会议室。办公区域都在7楼。

阅读推广区域。







三楼。

水滴状雕塑——艺术家马文兴的作品《陪伴》。

上海本土艺术家申凡的作品就在东馆一楼中庭的地板上,这件名为《往来春秋》的作品由1952年上海图书馆建馆之初的报纸影像重叠而成,一行行文字用最简单的黑白色涂去,留存下了金色的标点符号,直观地表达了书刊中段落结构的形式之美。

建筑更像一个内向的、垂直的街区,模糊室内与室外的绝对边界。


三楼最为亮眼的一个空间——阅读广场,最醒目的存在莫过于艺术家徐冰的艺术品《鸟飞了》。

当然,重点是这里有吃饭的地方。

前一篇:新杨湾美食推荐:溸源
后一篇:上大周边美食推荐:时时炭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