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一版辅币”
1935年11月开始,我国金融史上发生了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产生深远影响的货币改革,即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此次货币改革,放弃货币银本位制,实行法币政策,推行全新的货币流通体制。在我国金融历史上,首次把“价值符号”的纸币、硬币作为国家货币的主币和辅币,我国历史上沿用上千年的“足值货币”制度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这是我国货币制度的重大历史性变革,是我国建立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开端,也是我国“钢镚”辅币铸造发行的最早开端。从此次改革开始到“法币”推出我国金融流通领域的20多年中,按照国民政府《法币辅币条例》的规定,中央造币厂在前后8个(不连贯)年份,共铸造发行了唯一一套8个年份、3种材质和7种面值,总共有32枚系列配套的流通硬币辅币。1948年,国民政府把这套硬币称为“一版辅币”(计划将发行二版辅币,因其政权迅速垮台而未能实现)。
该套“钢镚”辅币,在我国金融发展史上,具有开先河作用,历史地位特殊,意义和影响十分重大,与旧中国其它众多辅币(主要是各地擅自发行的银币、铜圆、镍、铝币等辅币)具有重大而鲜明的本质区别。鉴于此,对这32枚套“钢镚”辅币的称谓,我们最好沿用国民政府对它的称谓,即“一版辅币”。这是国民政府正式和权威的称谓,也是科学和规范的称谓。民国“一版辅币”的组成主要有:
镍币:
伍分、五分:
25年、25年A、27年、28年、29年、30年共6枚。
拾分、十分:
25年、25年A、27年、28年、29年、30 年、31
年 共7枚。
廿分:
25年、25年A、27年、28年、31年共5枚。
半圆 :
30年、31年、32年共3枚。
镍币共21枚。
铝币:
29年五分、29年壹分,共2枚。
铜币:
半分:25年,共1枚。
壹分(红铜):25年、26年、27年、28年,共4枚。
一分(黄铜):27年、28年、37年年,共3枚。
二分(黄铜):29年,共1枚。
铜币共9枚。
这套硬币总共32枚(主要指发行流通市场的)。
民国“一版辅币”,是我国第一套现代流通硬币辅币(与新中国已发行的四套人民币硬币辅币的性质完全相同),是旧中国唯一一套全国通用的硬币辅币,也是旧中国唯一一套7种面值序列、完整科学配套的硬币辅币。
民国“一版辅币”,是我国流通硬币辅币开始与国际接轨、走向硬币辅币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后来新中国流通硬币辅币的发行,不论从式样设计、纪值方式、面值分配、材质选择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范例(1955年我国曾设计有一套硬币辅币样币,与民国“一版辅币”整体非常类似,后未采用),毫无疑问它是我国硬币“钢镚”的鼻祖;这套硬币设计精美、铸造工艺精良,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硬币设计和铸造工艺,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这套硬币发行于我国全面抗战前夕(民国25年即1936年),流通于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的特殊战乱时期,随国民党政权倒台而被废止,突出、集中承载着近代百年中华民族的特殊苦难史与抗争史,是旧中国这个时期金融和经济状况的真实记录;发行年份少(8个年号币)、发行品种少(7种面值32枚)、流通环境恶劣(兵荒马乱贯穿硬币发行流通过程)、流通时间短(13个年份),在旧中国诸多制钱、银圆、铜圆、非贵金属的金属币中,是发行量、存世量都比较“稀少”的一套流通硬币。























上面是我收藏的部分民国辅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