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惠安地质(峰尾)

(2011-12-10 19:00:36)
标签:

圭峰

惠安峰尾

刘姓

泉港峰尾

分类: 峰尾刘姓

http://s13/middle/5cde35bdxb3ca1719853c&690



地 质
  

  惠安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闽东火山断坳带中段。中生代以来,由于亚洲大陆板块向南滑移,与太平洋板块发生俯冲作用,引起大陆边缘强烈的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造成地壳剧烈隆升,其内部温升、熔融、变质,致使境内缺失中生代以前的老地层,形成基底为变质岩,其上覆盖着侏罗系南园组火山岩和第四纪沉积层以及花岗质岩石。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激烈,且为多期次:早期以酸性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及混合花岗岩类为主;晚期先基性、中基性、后酸性侵入演变,且呈零星分布。北东向长乐—南澳深断裂带斜贯全区,控制区内的岩浆岩、变质岩的分布。该带形成于加里东期,主要活动于燕山期,喜山期以继承性活动和断块差异活动为主,是一条深源式断裂带。南埔狮东(东吴)—黄塘岩山,净峰青兰山—山霞赤湖等处断裂为其主要出露部位,大致以北东30~45°方向展布,并把境内分为两个北东走向的大断块。喜马拉雅山期以来,由于断裂带横向上的差异升降活动,使境内东、西分属两个次级地质构造单元,即东部属闽东南沿海变质带,西部为福鼎—云霄断陷带的一部分。
    境内地层出露简单,分布零星,自老至新有:上三迭统—侏罗系变质岩,上侏罗统南园组火山岩和第四系残坡积层,长乐组冲、洪积层,海积层等。

上三迭统—侏罗系
  

  分布于惠安—晋江—港尾北东向次级断裂带东侧,属闽东南沿海变质带的一部分。主要出露于洛阳、小岞、净峰、南埔等沿海地带;百崎、东园、崇武大岞、后龙等地有零星出露,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
  该地层系由上三迭统文宾山组和侏罗系南园组等地层遭受长期、多次构造应力、热力和板块俯冲及混合交代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动力变质岩。其岩性以含矽线二长石英片岩、混合质变粒岩和条痕状混合岩为主。岩石具花岗鳞片变晶结构,不等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条痕状构造。前者由石英(45%~55%)、白云母(30%~35%)、黑云母(5%~10%)、硅线石(3%~5%)等组成;后两者由钾长石(28%~42%)、斜长石(23%~45%)、石英(27%~42%)及少量角闪石、黑云母等组成。
  在净峰湖街之北,有时代不明的片岩组变质岩,出露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注:有的资料记载,该层位时代原归上三迭统—侏罗系变质岩,现因邻区在相当岩性段岩石中获有下古生界微古化石,且部分地区已获得大于4亿年的Sm-Nd同位素年龄资料,故将其重新确定为下古生代,暂归属于前泥盆纪)。
上侏罗统南园组
  

  境内仅见第二段和第三段出露。主要分布于北东向断裂带以西的涂岭、黄塘西部与仙游县、鲤城区接壤处。总面积约74平方公里。
  第二段 主要岩性为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夹粉砂岩等,其下部呈浅灰色,上部为灰色。出露面积约44平方公里,厚度大于405米。
  第三段 主要岩性为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英安质夹流纹岩等,呈深灰色。喷发不整合于第二段之上,出露面积约30平方公里,厚度大于337米。
第四系
  

  境内因新构造运动影响,地壳升降频繁,海陆几经变迁,加上气候温湿,雨量充沛,风化作用强烈,在物理、化学、生物及水等地质营力作用下,第四系发育,集中分布于断裂带以东的沿海地带,其面积为全县之半。地层以残坡积层(未分组)和全新统长乐组海积层及冲、洪积层为主,此外还有零星分布于山地河谷及台地沟谷中的上更新统龙海组和上更新统东山组。厚度一般在50米以下,滨海地区较厚,向陆地方向变薄。一般滨海地层以海积、风积层为主,向陆地过渡以残坡积层和冲、洪积层为主。
  残坡积层 遍布于海拔2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及山坡地,福厦公路以东的各乡镇均有出露,覆盖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厚度1~20米,最厚达50米。地层主要由粘土、高岭土、石英砂、碎石角砾等组成。
  冲、洪积层 多呈条带状沿河流及山间盆地展布。主要分布于黄塘溪流域、洛阳江北岸及其他各大溪流两岸,总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厚度为3~8米,最厚达30米。地层主要由粘土、细砂、粗砂、砾砂、卵石层及泥煤所组成。
  海积层 呈海滩、海积平原和Ⅰ级海积阶地产出,一般高出海面2~5米,最高不超过10米。主要分布于百崎、张坂、东岭、辋川、山腰及南埔等滨海地带,总面积约为57平方公里,厚度2~20米,最厚达40米。地层由灰黑淤泥质粗砂、黄灰色粗砂和灰黑色淤泥组成,局部夹泥煤。
  风积层 分布于山霞、崇武、小岞、净峰、东岭、后龙等滨海迎风地带,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厚度5~9米。地层由细砂、中细砂及粉砂等组成。
 侵入岩
  

  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在境内表现极为强烈,期次多、分布广泛,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5%。岩性种类多达十余种,其中以燕山早期混合(二长)花岗(闪长)岩和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的中细粒花岗岩等中酸、酸性岩类为主,中性岩次之,基性岩极少。其分布受区域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多呈北东向展布。
 燕山早期侵入岩
  

  境内有第一次侵入的二长花岗岩、第二次侵入的花岗闪长岩、第三次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和次第不明的混合花岗岩、混合花岗闪长岩、混合二长花岗岩等,岩石均为全晶质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石质坚硬。其中以第一次侵入的二长花岗岩(主要岩体为“惠安岩体”)的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涂岭、黄塘、洛阳等福厦公路西侧的广大地区,面积约205平方公里,约占惠安山地面积的2/3。
  惠安岩体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相变发育,其结构与构造在地域分布上有一定差异:北西侧为浅肉红色细—中细粒花岗岩,呈致密块状,局部似斑状结构;中部和东南部则过渡为灰白色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微片麻状中粒二长花岗岩,似斑状结构。岩体内岩脉发育,主要有细粒花岗岩、闪长岩、花岗斑岩、辉绿岩、细晶岩、伟晶岩和石英脉等。矿物成分为钾长石(30%~35%)、斜长石(35%~40%)、石英(25%~30%)、黑云母(5%)及少量角闪石等组成。

燕山晚期侵入岩
  

  境内有第一次侵入的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长岩,第二次侵入的含黑云母花岗岩等。其中以第二次侵入的含黑云母花岗岩(主要岩体为“后曾岩体”)分布面积最大,方圆约50平方公里,主要出露在张坂大部及螺阳大坪山一带。
  后曾岩体的岩性单一,相对不发育,以浅肉红色—肉红色中细粒花岗岩为主,呈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偶见钾长石、斜长石似斑晶。岩脉发育,主要有花岗斑岩、细粒花岗岩、细晶岩、闪长玢岩、二长花岗斑岩、闪长岩和石英脉等。矿物成分有钾长石(50%~55%)、斜长石(20%~25%)、石英(20%~25%)和黑云母(3%~5%)等。
期次不明的侵入岩
  

  多沿断裂分布,主要有花岗斑岩、辉长岩等岩脉。如山霞、涂寨的花岗斑岩脉,净峰青兰山的辉长岩瘤,螺阳盘龙、黄塘玉昌湖和山霞东坑的辉绿岩脉,山腰后张的辉长岩墙及涂岭福厦路东的花岗岩脉等。岩石呈暗灰黑—暗灰绿色。
变质岩
  

  境内北东向断裂带以东至滨海之间地带受构造应力、热力及混合交代作用的影响,产生一套以挤压片理化乃至超变质强混合交代而成的动力变质岩。主要有片理化火山岩、片岩、变粒岩、混合岩、混合二长花岗岩及混合花岗岩等。
混合二长花岗岩
  

  零星分布于南埔(肖厝)、山腰、洛阳(东莲)、山霞和崇武(大岞)一带,其面积近30平方公里。岩石呈灰—灰白色,花岗变晶结构,块状、局部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钾长石(25%~30%)、斜长石(35%~40%)、石英(25%~30%)及黑云母等。
混合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涂寨的前坑、龙山,山腰,辋川和东岭一带,面积约9平方公里。岩石呈灰白色,花岗变晶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由钾长石(45%~50%)、斜长石(25%~30%)、石英(25%~30%)及黑云母(3%~5%)等组成。
混合花岗闪长岩
  

  主要分布于东园、百崎、小岞一带。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矿物成分:钾长石(约25%)、斜长石(约45%)、石英(20%~25%)及黑云母。

新构造活动形迹
  

  境内新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活动较为强烈,以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和断块差异活动为特征。通常是在老构造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总的活动趋势以稳定的间歇性上升为主,表现为地震的活动、温泉的出现、地块的升降、海岸阶地的变迁及海蚀痕迹等。
  地震 惠安地处闽东南沿海,陆域在泉州—汕头地震构造带,海域在滨海地震构造带之中,与国内地震最活跃的台湾省仅一水之隔,常受邻区及台湾强震所波及。自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9月至1989年,在县域及邻近泉州湾、兴化湾及南日岛附近海域,曾发生过20次里氏震级大于4.75级的强震。此外,弱震不计其数,仅1972年1月至1977年8月,泉州市一带0.5~4级地震就有61次。其弱震发生频率:泉州湾3.1次/年,泉州海外57.5次/年。据测定台湾(包括台湾以东海面)超过5.5级的地震,县域内均有震感。境内地震烈度,沿海7~8度,内地7度。
  温泉 境内发现温泉多处,集中分布于安溪—惠安东西向断裂带及洛阳江一带。
  海岸变迁 从莆田—泉州一线垂直形变测量结果得知:陆地与海面相对位置1965年比1953年上升+21.50毫米,1970年比1965年下降-25毫米,1972年又比1970年上升+14毫米。海岸线时而向外推移,时而向里迫近。
  断地差异活动明显 县域属浙闽陆台活化区,总的趋势是间歇性隆升区,但地块是振荡性、差异性升降变化的。据有关部门测定,南埔—城关—岩山断裂带西侧断块相对于断裂带以东至青兰山—赤湖亚带的中部断块,自晚更新世(约3万年前)以来抬升28.3米,平均抬升速率为0.95毫米/年;东部青兰山—赤湖亚带以东滨海丘陵、台地断块相对于中部断块在2.1万年间抬升36.90米,平均抬升速度约为1.5毫米/年。同一断块不同地点,其升降程度迥异。
  海蚀痕迹清晰 全新世中期(距今约6000~4360年之间)以来,海岸带曾多次遭受海侵,在现海岸带陆域海拔10米以下的大部分地段及大小河流两岸附近地表下,均展布一套厚度数米至30多米的海积淤泥层,并在海拔10米左右的风化残积层或基岩露头上发现许多海蚀遗迹。境内山腰两侧、辋川、净峰、小岞、崇武北部、张坂埕边和洛阳等地均触目可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