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哪些地名最容易被弄错?

(2011-01-05 19:29:16)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摘书评

  地名是人们为了交往便利而赋予某个特定地理实体的名称,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国际交流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政权更迭、经济发展、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地名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政权更迭引起的地名变化与民族感情、国际关系联系更为密切。如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长期使用“台湾”这一汉语名字,但葡萄牙殖民者却把它称为“福摩萨”,这个具有殖民色彩的地名,伤害中华民族感情,在新闻报道及出版物中是不允许使用的。如果行文中确要引用,必须加上引号。可见,地名看起来虽小,实则关系重大。作为一名优秀的校对人员,不可不重视地名的校对。正确把握地名特点和差错类型、防范地名差错,对于提升图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就地名校对进行粗浅分析。

一、 地名的特点

  一般来说,地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历史性。地名是人们为方便交往创造出来的,所以地名是社会的产物。每个地名都有其产生、发展沿用、消亡的过程,都有其自身不同的历史,每个时代也都有不同的地名。这就是地名的历史性。如北京,历史上就先后发生过蓟、南京(燕京)、中都、大都、京师(北京)、北平、北京等多次名称更迭。

  第二,稳定性。地名在命名和使用之后,一般会延续很长时间。有数十年不改的,有数百年不废的,还有历经上千年甚至几千年仍然具有活力的。像“太平洋”“南极”“罗马”“长城”“黄河”“长江” 这些广为全球人类使用的名称及较小的村落如“张庄”“王寨”等名称的变化概率就很小。

  第三,可变性。地名虽然具有稳定性,但其又具有可变性。除了历史上的地名更改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改造建设步伐加快,城区范围不断扩大,管理者为了便于管理,对行政区划作出调整,地名也随之出现命名、更名、注销等变化。比如前不久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崇文区、宣武区分别并入东、西城区,成为新的东、西城区,就是由于行政区划合并引起的地名变化。

二、地名出错类型

  地名通常由专名+通名两部分组成,如,北京市,其中“北京”是专名,“市”是通名。根据地名出错情况,大致可将地名错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专名字形字音相同或相近致误。

  认真分析出错地名专名的字形字音,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形近且音同。如:湖南株洲的“洲”误为“州”,广东番禺的“禺”误为“禹”(音调不同)。第二种是形近但音异。如,河北井陉的“陉”误为“径”,河南武陟的“陟”误为“涉”等等。第三种是音同形异。陕西蓝田的“蓝”误为“兰”,安徽六安的“六(lù)”误为“陆”等等。

  2. 混淆省市专名或通名致误。

  在实际使用中,还经常有省市错位的情况发生。例如,河南某报曾刊发消息《河南男排兵发淮阳》,淮阳是河南周口市的一个县,其实男排的目的地是江苏的淮阴市。有江苏泰州误为“山东泰州”的,估计是由泰山位于山东省联想泰州也属于山东而致误。        

  3.专名已改变仍用旧称致误,或不了解同一地方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名称致误。

  近年来,由于行政区划的改变出现了一些新地名,如:河南林县改为林州市,孟县改为孟州市,因种种原因,仍有错用。例如:我国台湾省战国时称“岛夷”,两汉和三国时称“东鲲”、“夷洲”,隋唐以来称“流求”,清至台湾省。这些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名,在使用时需对其涉及年代多加警惕,并注意核查相关资料。

三、正确把握地名校对方法

  正确校对地名,除了熟悉地名容易出错的各种情况,注重日常积累,在时刻做到善疑、多思、勤查、慎改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在使用过程中要切实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求助于工具书,但不可迷信工具书。编校人员不可能记住所有的地名,在弄不清楚或有疑问时要认真核对各种工具书。各类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汉语大字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等对地名的字形、读音、沿革等都有覆盖。

  其次,求助于网络,但不可过度依赖网络。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媒体平台,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地名的命名、更名及注销等情况很快会出现在网络上,一些地方的实景图片也为我们查询确认一些地名带来便利。

  最后,要将工具书与网络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实现地名准确校对。校对人员要充分利用工具书与网络的优长,在校对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王森)

来源:出版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