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最早出处,很多位苏轼研究者都说: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在那个封建王朝时代,诗就像是皇亲国戚,是高高在上,神圣崇高的,而词只是市井布衣,地位卑微,为公卿所鄙夷。苏轼提倡诗词同源,认为词乃诗之苗裔,就等于是让市井布衣与皇亲国戚沾上血缘关系,从而提高市井布衣的地位,让人们对其刮目相看,进而推尊之。苏轼提出词为诗裔,是为了把词由“艳科”“小道”提高到与诗并驾齐驱的正统地位而正本溯源,提供其历史依据。”
首先,上面苏轼研究者的话与史实不符,直到苏轼去世,词史上第一篇词学理论文章都尚未诞生,故:“苏轼首先在理论上……”实际上站不住脚。
其次,苏轼研究者的话违反苏轼本人真实见解,试看苏轼原文:
祭張子野文
作者:蘇軾 北宋
本作品收錄於:《東坡全集》
子野郎中張丈之靈。曰:仕而忘歸,人所共蔽。有誌不果,日月其逝。惟余子野,歸及強銳。優遊故鄉,若復一世。遇人坦率,真古愷悌。龐然老成,又敏且藝。清詩絕俗,甚典而麗。搜研物情,刮發幽翳。微詞宛轉,蓋詩之裔。坐此而窮,鹽米不繼。嘯歌自得,有酒輒詣。我官於杭,始獲擁彗。歡欣忘年,脫略苛細。送我北歸,屈指默計。死生一訣,流涕挽袂。我來故國,實五周歲。不我少須,一病遽蛻。堂有遺像,室無留嬖。人亡琴廢,帳空鶴唳。酹觴再拜,淚溢兩眥。
上面苏轼文中“微詞宛轉,蓋詩之裔。”查在线康熙字典,“微”的意思:“贱也”。见下面截图:
苏轼《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及因修廨宇书》:“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报,盖人微言轻,理当自尔。”“微”:地位低。苏轼称“微词”,称自己“人微”,“微”都是指地位低微、卑下。
“(微詞)蓋詩之裔。”字面上的解释:词是诗的后代。这话反映苏轼什么样的观点?我们来看——
《礼记·乐记》:“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
《荀子·君子篇》:“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
《孟子·滕文公上》:“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显然,苏轼认为诗为先属老而尊,词则排在诗后而属卑。
所以,某些苏轼研究者声称:【苏轼提出词为诗裔,是为了把词由“艳科”“小道”提高到与诗并驾齐驱的正统地位而正本溯源,提供其历史依据。】,实际与苏轼原文本意相悖。
【清詩絕俗,甚典而麗。搜研物情,刮發幽翳。微詞宛轉,蓋詩之裔。】译文:
(张子野写的)风格清新的诗篇,超越世俗,非常典雅、优美。(张子野用诗来描写他)探索思考世间物理人情,发掘世间潜在的道理。(张子野写的)小道歌词风格委婉含蓄,(小道歌词)本来就是由诗生出来的小辈。
【微詞】,【詞】,与前文【清詩】、后文【詩】相对应,指文体歌词、或曰长短句,此【詞】不能解作:词语、语句,若解作:词语、语句,【微詞】,词典的解释是:指隐含批评和不满的话语。
【盖诗之裔】,省略主语,盖微词为诗之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