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苏轼的专家、爱好者无数,可奇怪,竟然没有1位专家/爱好者解释过苏轼所写的“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最近,百度帖吧苏轼有位吧友发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这两句是何意?请指教》提问。苏轼研究专家某,因读不通“生不契棺,死不扶柩”,而妄改苏轼原文变作“生不挈家,死不扶柩”。
查到,“生不契棺,死不扶柩”出自苏轼写给好友广州太守王古(字敏仲)的一封信,摘录:
与友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殆与长子迈决,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乃东坡之家风也。
——————————————————————————————————————————————————
上面大意是说:苏东坡临老被投放到荒凉之地,(看来)没有生还(繁华故地)的希望了。仅与长子苏迈诀别。已经处置好后事了。今番到海南,首先会作好棺材,其次会作好坟墓。又留下手疏给各个儿子,东坡死了就葬于海外之地(不是海葬)。还活着时就备好棺材,死后不扶灵柩回原籍,这也是东坡的家风。
查字典,契,符合苏轼原文的义项为:绝也、缺也。。不契:不拒绝、不缺,这里可译作备好。
苏轼流放各地都是携带家眷(妻、妾、子)的,早期,苏轼流放,携妻、妾、子,此前,苏轼流放到惠州,苏轼妻已亡故,携妾王朝云、子苏过,王朝云死于惠州;此番流放到儋州,携子苏过。故,妄改苏轼原文“生不契棺”变作“生不挈家”,与苏轼生平史实不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