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古镇的历史和师爷文化

标签:
安昌旅游 |
分类: 景点介绍 |
http://s13/mw690/5cdcfd0btx6BDLq29M8bc&690
安昌古镇位于绍兴县城北面,紧邻杭甬高速公路,素以经济富庶、文化昌盛著称,现存老街开市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1.2平方公里的古镇区保护完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CCTV中国魅力名镇,浙东著名的水乡古镇。
安昌历史上人文荟萃。宰辅封疆,循吏硕儒,史不绝书。科举之外,幕风蔚盛,师爷故里,遐迩闻名。及于近代工商巨子,至今耆老犹道传奇人生。
安昌古镇现存三里长的依河古街市,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粉墙黛瓦的台门民居,曲折幽深的石板弄堂,古老多姿的各式石桥,穿梭往来的乌篷小船,风貌古朴迷人,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美誉。
虽经千年岁月,古镇人家依然保持着传统生活习俗,处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乡土风情。更有“绍兴师爷博物馆”等人文景点和一年一度的“腊月风情节”,向您集中展示安昌的越文化底蕴。走进安昌,真如置身于“水乡文化的长廊,市井风俗的长卷”,品偿着一盅滋味醇厚的陈年绍兴老酒。
自1999年开发以来,通过整修规模较大的传统建筑、台门民居,先后开辟了六个旅游景点:城隍殿、师爷馆、民俗风情馆、穗康钱庄、中国银行旧址、石雕馆。总投资7000余万元的安康寺即将修复完成,开光迎客。
师爷文化
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其参谋、书记等属员称幕僚。明清时期,僚属编制缩减而公务日繁,主官私聘的智囊、助手,仿照幕僚惯例称为幕友、幕宾。幕友虽非职官,但因参与机要,代拟奏疏,处理案卷,掌握钱谷,联络官员而身份特殊,主官及其僚属对他们尊若上宾,称之为“老夫子”、“西宾”。府内衙役、仆从尊主官为“老爷”,尊其幕宾则为“师老爷”,简称“师爷”。“师爷”的出现,始于明中晚期,历清一代,迄于民国初年。作师爷者,以绍兴人最多。《清稗类钞》记载:“绍兴师爷……上自督抚,下至州县,凡官署皆有此席。”故有“无绍不成衙”之说。
绍兴多出师爷有其特定的地域人文背景:一是绍兴素为文化之邦,人文荟萃而仕进有限,在乡地狭人稠,谋生农艰商轻,故于读书无成者,学幕为其一大出路;二是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辞令,尤适于做师爷;三是作师爷的“专业知识”近于家传手艺,绍兴人家庭观念重,同乡情谊浓,外出做官为幕者,出于亲情乡谊尔引我荐,遂使绍兴师爷群体蔚为大观。如安昌许思湄,一家就有十余个师爷。龚未斋估计“吾乡之业于斯者,不啻万家”(《雪鸿轩尺牍》)。
绍兴师爷活跃于明清政治舞台四百年。王朝各级政治机器以正常运转闰代代读经书、撰八股出身的官员赖以主事司职。其主流精于幕业,恪守幕道,以“仁厚忠恕”为箴言,以“尽心尽言”、“勤事慎事”为准则,寓修身于佐治,兼谋生与济民,代有名幕,人才辈出。他们的活动,对于当时及后世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今人提起“绍兴师爷”,往往褒少贬多,这是晚清幕风流变所致。清代吏治风走过一驼峰形,幕友风气也同步随之。少数劣幕如参与杀害秋瑾烈士的章介眉之流,尤为人所切齿。然综观绍兴师爷之主流,不可以偏概全。“绍兴师爷”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作为绍兴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对其人物、事迹、作用影响、人文特征、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乃至其他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发掘、研究、评价、借鉴,善待这份重要的遗产。“绍兴师爷”在历史雪泥中所留鸿爪之迹,应当更为昭著于世,自有客观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