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蝴蝶晏

荀子《劝学》篇,有极精彩的一段,先列例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而后点睛:“——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千百年来,这句话予人以鞭策,给人以启迪。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留下无尽警示——
李世民取得贞观之治,虽凭盖世奇才,更因知人善任。即位初期,社会动乱、百废待兴。他深知“善假于物”之重要——“致安之本,在于得人”“用善人则国治,用恶人则国乱”,选拔人才时,诏告天下:“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坚持选贤任能、唯才是举。当世贤才纷纷自荐,为其出谋划策,终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曹操多疑,但用人不计旧恶,具有政治家豁达的胸襟。宛城之乱,张绣伤其右臂,杀其长子、侄子和爱将典韦。后来张绣听从贾诩劝告,投靠曹操。曹操爱其才华,不计前嫌,封扬武将军。张绣十分感激,在后来的征战中,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兵败刘邦,最后四面楚歌,逼得乌江自刎。一世人杰,结局惨不忍睹。原因在于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不能“善假于物”而弥补自身不足,导致大批人才如陈平、张良、韩信都相继投至刘邦帐下,却助刘邦一统天下。
纣王暴虐无道,贤臣苦苦劝谏,纣王不仅不纳,且残酷惩罚直谏者。比干屡谏,终被剜心;九候劝告,剁为肉酱;鄂侯劝阻,惨遭凌迟;西伯侯清醒,被囚禁多年。纣王大量处死杰出人才,使得朝政更加昏暗,自掘坟墓,终至灭亡。纣王不知:“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
虽说臣应循“臣轨”,君当遵“帝范”,但在封建体制下,皇权至高无上,似乎道义和道德是君主的唯一牵制,若昏君不于理会,谁也无可奈何,倒也不足为怪。
时代发展到今天,在民主和法制的国度里,上有党纪国法,中有规章制度,下有民主监督,仍有官员前腐后继。察其缘由,也许这些“君子”,不承认自己“生非异也”,何必“善假于物”?!
君不见,一些政府官员,以至国企负责人,一登宝座,便觉受命于天:飘飘然,有君临天下之势;昏昏然,无水可覆舟之惮。以私利为圆心,贪脏枉法;以亲信为半径,结党营私。草芥属下,儿抚一方;党同伐异,顺昌逆亡。何须“善假于物”,何曾听取片言?——独独忘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谶!
纵观古今,是非成败,有偶然更有必然,但万变不离古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