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竹坞非彼竹坞  骆氏亭不在博爱

(2011-05-02 15:42:10)
标签:

文化

分类: 评论

    《焦作晚报》2011年1月24日发表李成杰刘崇兴先生的文章,肯定李商隐笔下的“竹坞·骆氏亭”在博爱。读了两位先生的文章,又仔细研读李商隐的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与相关资料,觉得有许多地方需要和两位先生商榷,望两位先生指正。

一. 关于竹坞

    李商隐诗云: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寄怀抒情诗。首句写景:“竹坞无尘水槛清”,句式是描写句,写骆氏亭的环境:亭在水边,亭槛临水而清幽,围绕水亭的是一片地势较低的竹坞,流水清洌,翠竹碧绿,一尘不染。竹坞、水槛、流水以及末句的枯荷,都是骆氏亭周围的景物。如唐李德裕《重忆山居·平泉源》诗“迤逦过竹坞,浩淼走兰塘。”唐刘沧《访友人郊居》诗“登原过水访相如,竹坞莎庭似故居。”宋范成大《从宗伟乞冬笋山药》诗“竹坞拨沙犀顶锐,药畦粘土玉肌丰。”这几个竹坞与李商隐的竹坞一样,是一个小环境,像这样的竹坞,凡有竹子的地方,特别是南方,比比皆是。难道这些诗里都写的是博爱竹坞郡许良镇吗?偌大一个许良镇怎么缩小成骆氏亭边的一处景物呢?这样具体的形象的景物描写,怎么是抽象的专用地名呢?显然,两位先生误把诗中描摹的普通景物,当做专用地名了。

    李商隐是杰出的诗人,遣词造句是非常讲究的,他不会在一句诗语里,把一个大范围的专用地名竹坞郡与一个小小的水槛并列在一起描写,不伦不类,难道水槛也是专用地名,为博爱许良所专有吗?更有意思的是,两位先生没有看诗的第二句:“相思迢递隔重城”。李商隐寄怀的崔氏兄弟,在山东兖州,如果诗人东望兖州,许良镇及其周围有城吗?所谓“隔重城”,是说骆氏亭坐落在离一个城池不远的地方。诗人在诗中的想象是有诱因的,是由此及彼的联想。即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眼前及遥远,由眼前的一座城池,及相像的一座一座城池,即重城。诗人不会凭空写出一个“重城”来。

    关于鄂容安的诗《重过清化访九峰寺》,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它的首联即云“再经竹坞郡,更问九峰禅。”标明是竹坞郡,而非景物竹坞。鄂容安是乾隆的三品带刀侍卫,曾随乾隆帝驻跸竹坞郡,后任河南巡抚,巡游河内,因此,有“再经”之说。乾隆的诗《驻跸竹坞》云:“竹坞覃怀胜,清秋税六骖。筠篁突淇澳,风景似江南……”意思是天下的竹坞以覃怀为胜,覃怀竹坞的风景像江南竹坞的风景一样。这首诗里的竹坞,也是指景物,可见竹坞非许良所专有。诗题《驻跸竹坞》,是"驻跸竹坞郡"的省称,与鄂容安的诗是一致的,而与李商隐的诗无涉。

二.关于骆氏亭

   《唐年补录》记曰:“长庆元年三月,王庭凑使河阳回,及沇水,酒困于道。有济源骆山人熟视之曰:‘贵当列士,在今年秋。’既归,遇田弘正之难,军士拥为留候。访骆山人,待以函丈之礼。乃别构一亭,去则悬榻,号骆氏亭。”这里关于王庭凑使河阳回与济源骆山人相遇的地方在“及沇水,酒困于道”之“道”。所谓道,即道路,应该在距沇水(即济水)不远的地方。不会如两位先生想象的烂泥沟,不会也不可能重渡沁水,丹水,在三十里外的许良镇。那样,应该写作“及沁水”,或“及丹水”。怎么会是“及沇水”呢?既然是相会于道,当然是路遇,怎么会是在旅馆内呢?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纪念性的建筑物,建在事件发生地。王庭凑构建骆氏亭应该在“及沇水,酒困于道”的那个道路附近,即离济水不远的地方,这样才有纪念意义。渡沁河,渡丹河,到几十里外,建在不相干的地方,有何寓意?何况,王庭凑建骆氏亭有其政治背景与目的。在唐朝,他是叛逆的乱臣贼子;但是,骆山人为他相面,吉言“贵当列士,在今年秋”,证明他有封侯的天命,非乱臣贼子。他之所以待骆山人“以函丈之礼”仅以说明骆山人是有学问,识相之人。因此,只有将亭子建在原来相遇,相面,吉言的地方,才有带强烈政治色彩的纪念意义。

    两位先生肯定骆氏亭在博爱的另一个理由,是《唐年补录》文中的“乃别构一亭”的“别‘字。别字在古文中有多种用法,在这里是特意,特别之意,不是另外,别处的意思。另外找一块风水宝地建亭,乃先生们的突发奇想,不足为据。

三.关于骆氏后人

    在这里必须弄清楚 ,王庭凑为骆山人建构的是亭,而非府第。所谓亭,《汉语大辞典》云:“设在路旁或园林等处,供来往之人休息和观赏的小型建筑物。”如此小的建筑物,骆山人何以居住?何以繁衍后代?两位先生说“骆氏亭建成后,骆山人曾经长期居住在那里,并且留下有后人”岂非无稽之谈?

    《唐年补录》没有说建亭后,又为之建府邸。骆山人自己在亭附近建府邸,从济源迁来家人也不可能。文中云:“乃别构一亭,去则悬榻 ……”既有府邸,何必悬榻?况且 ,  王氏贼名不佳,岂敢长期附之?

    至于有个别人说,骆山人在许良镇留有后代,有家谱吗?怀川一带,一千多年来,战乱频仍,生民几经迁徙,家族多不可考,何况依附叛贼的骆山人后代!骆姓家族可能是有的,而且普天之下多多,为什么一定是骆山人的后代呢?

    李商隐的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不能只看头一句的头两个字,就下结论,然后去找所谓的证据,是不可靠的。

     如此,李商隐笔下的骆氏亭当建在沇(济)水流域的一处地方,不在博爱;竹坞是普通景物,不会为哪个地方所独有;许良镇古称竹坞郡,与李商隐这首诗里的普通竹坞不是一回事, 骆氏亭周围的一处小小景物,不是偌大的许良镇。

                                    2011年2月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