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芬PK小沈阳:精英文化不该鄙视世俗文化
标签:
二人转黄梅戏韩再芬小沈阳文化 |
分类: 吴钩无语--闲情逸致 |
韩再芬PK小沈阳:精英文化不该鄙视世俗文化
日前媒体披露,全国人大代表、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与“二人转”明星小沈阳隔空展开了一次关于“快乐文化”的争论。韩再芬说,“我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不注重思想内涵,缺少价值观念。”
舆论立马分成两边,一边是草根网民,基本对韩再芬抱否定态度,坚定不移的支持小沈阳;一边是文化精英——包括网络精英写手,坚定的支持韩再芬,贬低赵本山小沈阳为代表的东北“二人转”。
吴钩无语从文化层次而言,自认应当属于精英文化阶层,平素也不是太喜欢二人转,但是看了韩再芬代表对“二人转”的批评,觉得有失公允,于是就想发表一点看法,对自己并不喜欢的“二人转”表示一下支持。
无疑,今天的黄梅戏已是戏曲艺术的瑰宝,许多剧目已然列为戏曲艺术的经典。但是,与所有传统地方戏曲一样,黄梅戏目前已经面临着观众群体的极大萎缩,传播地域的较大萎缩。在其发源地安徽附近的农村应该还有一定的关注度,在城市基本就剩老年人和所谓精英观众的市场了。吴钩无语想,这,大约就是韩再芬之所以概叹“阳春白雪的东西不能庸俗化,从事黄梅戏艺术的人要耐得住寂寞。”的缘由。
相反,小沈阳所从事的“二人转”在经历了沉默、低潮、低俗和以赵本山为代表的探索改进以后,一下子热热火火起来,成为东北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样式。记得去年上半年,吴钩无语去内蒙出差,从沈阳转飞机回南方,再往沈阳的公交大巴上,一位健谈的邻座兴致勃勃的建议,如果有时间一定去看场“二人转”,当吴钩无语表示不喜欢时,邻座说,开头南方人都这样想,但坐下去一听就会笑开了。
在关于“春晚”小沈阳的表演的争议中,吴钩无语对这种艺术样式和民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认为,“二人转”是一种很世俗的艺术样式,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但它并非完全的庸俗,它恰恰符合了我们这个历史时期多数民众的世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于是能够大行其道。黑格尔有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二人转”就是如此。
吴钩无语觉得,韩再芬可以对“二人转”进行批评,文艺可以在批评中发展提高,但是,这次批评的态度让人反感,因为她不可以用精英文化的代表身份,来鄙视世俗文化的“二人转”,而且,对于其“不注重思想内涵,缺少价值观念,哪能跟卓别林这样的幽默大师相比呢?”的评介也明显偏颇,人家根本就没想和卓别林相比,你为何要这样比较呢?难道所有“二人转”都缺乏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吗?能否举例分析说明呢?因此,这分明是一个渐趋冷落的剧种对另正在热火的一个剧种的不满,是自以为是的精英艺术对世俗艺术的鄙视。
吴钩无语其实还是喜欢黄梅戏的,其委婉悠然的唱腔,美丽动人的造型,和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会让观众如品清茶,如饮美酒,如置身于江南秀山美水之间。但是,还有那么多广大的民众,还有那么多世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他们也应该有充分权利喜欢世俗的“二人转”呀,也有权喜欢他们的偶像赵本山小沈阳,就像许多精英观众喜欢韩再芬一样。文艺提倡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像支持黄梅戏一样的支持“二人转”,那是我们应取得科学的开放的态度。
最后还得回到“二人转”是否庸俗的问题上来,吴钩无语认为,庸俗一定是存在的,尤其在那些为了生存的在民间底层献艺的“二人转”,庸俗绝不会少,这是值得关注并且需要积极改进的。但同样,这种现象在黄梅戏里也是存在,那些同样在底层民间献艺的黄梅戏,会像韩再芬女士在大舞台上演出的剧目作品那样高雅和经典吗?结论是,庸俗同样存在。
吴钩无语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只有一句关键: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都是社会需要,都应健康发展,谁都不应该贬低或鄙视谁。当然,黄梅戏如果不改革,那就只能进戏曲博物馆,改革才有可能重新红火起来。

加载中…